相机|滴滴,溺水者“自救”( 三 )



换句话说 , 市场的“机会主义”挑战者 , 并未占到太多便宜 。 这自然和滴滴的护城河有密切关系 。
用户选择网约车的主要需求 , 是方便快捷且节省时间 。 因此 , 充足的司机、高效的算法和精细化运营能力 , 才是平台的核心竞争力 , 决定着网约车行业竞争格局 。
但这些优势的建立 , 需要长时间的重投入 , 这是因为网约车平台作为双边平台的代表之一 , 其自身的网络效应却十分有限 。
一方面 , 打车有很强的地域限制 , 无论司机还是乘客 , 只能在一定地理区域内进行活动 。
因此网约车需要在每个城市都建立自己的比较优势:足量的市场空间中 , 获得最多的司机和用户 。
而且 , 单独城市的比较优势 , 并不能外溢或者支援其他城市 。
比如:即便内蒙的司机多到总是抢单失败 , 也无法解决北京高峰时期的“打不到车”问题;也比如 , 各线城市的车辆档次会有不同 , 四五线城市的车辆的均价会低于一二线城市 。
一个城市就是一场战局 , 且城与城之间几乎没有拉动效果 。 随着体量增大 , 边际成本下降并不明显 。 这意味着 , 只要想增长 , 就要不断地投入和积累 。
而另一方面 , 与电商平台一对多的模式不同 , 在一段确定的履约时间里 , 车主与司机只能有一对一的关系(顺风车算车主和乘客一对多 , 但因为其体量小 , 且乘客数量受车座数量限制 , 效果依然不明显) 。 这种强烈的排他性 , 也限制了交易双方对彼此增长的促进作用 。
这也决定了 , 一旦行业中有这样领先优势的企业 , 其竞争格局在短时间内是不会被打破的 , 正如目前的滴滴 。
小结经历过监管重锤、APP下架、行业围攻后 , 滴滴的这首份财报 , 增长降速实属意料之中 。
但能看到 , 滴滴已经开启积极自救 , 果断甩掉了“包袱” , 回归核心主业;与此同时 , 滴滴多年积攒起来的核心规模优势 , 也助其稳住了市场格局 。
但“溺水”的滴滴 , 究竟何时能成功“上岸” , 还要看滴滴出行的回港进程 , 接受审查的进度 , 以及未来对监管的适应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