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数字化改革 浙江“改”了什么?( 二 )


在浙江的浙里“民呼我为”综合应用上,更聚焦了群众、企业、基层的高频民意需求,通过线上线下结合、上下条块贯通,建立起为民办事长效机制。
改革初心,落脚“人民”。上述系统、平台并非单纯是顺应数字时代的生产工具,背后更凝结着改革以来浙江的制度性变革成果,将社会治理现代化推向更纵深领域。
数字|数字化改革 浙江“改”了什么?
文章插图

“X-Spider”养老陪伴六足轮足式AI机器人与老人、小孩互动。 王雨桐供图
导引动能激发加速赛道更替
浙江的数字化改革,让政府治理思维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发展,也加速着地方经济形成更富竞争力的高质量发展模式。
改革伊始,该省就将数字经济系统建设作为了改革的重要支柱,提出打造数字经济综合应用,后建设诸多数字经济系统多跨应用场景。一方面,在外部环境复杂的大背景下,浙江借力改革,在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处理上,在为企业营造健康发展环境上,有了新的优化载体。
浙江海河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此前因承接污水处理工程,急需资金支持。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企业通过浙江知识产权在线平台提交一项发明专利信息进行评估,2天内就获批500万元贷款。
为保护创新,今年浙江上线浙江知识产权在线平台,其包含知识产权申请、融资、评估、保护、维权等10个主要功能。如其聚焦知识产权价值评估难、交易转让不便,实现一平台交易。即通过新建线上知识产权超市,对接集成省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开辟知识产权评估、交易、融资线上专区,提供“一平台”线上交易服务,预计年服务企业融资规模超600亿元。
一方面,数字化改革也在导引企业走好数字化道路、加速产业驶入创新驱动赛道等方面,发挥着催化剂的作用。
不久前,作为浙江省首批“未来工厂”之一的宁波的康赛妮集团有限公司智能纺纱工厂亮灯启动。企业智能工厂项目现场负责人牟黄波介绍,这是行业首家智能“黑灯”数字化无人工厂。“项目新增加10条粗纺流水线,可年产1500吨高档羊绒纱线,产能效率是正常10条生产线的近2倍。”
为推进数字经济系统建设,浙江今年以“产业大脑+未来工厂”为核心架构,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融合应用,力求形成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全面连接的数字经济运行系统。该省今年新增“未来工厂”试点企业33家,电机、织造印染等行业产业大脑纷纷上线,共同组成制造业转型升级“尖兵部队”。
浙江省信息化发展研究院院长陈畴镛表示,浙江加快数字经济系统多跨应用场景建设,以“产业大脑+未来工厂”为核心,发挥数据资源的关键要素作用,对产业链上下游全要素进行数字化赋能,正引领形成更富活力、创新力、竞争力的高质量发展模式。
在上述重点内容快速推进的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数字化改革还在微观经济层面“蔓延”出浓厚的创新改革氛围,进一步激发企业的数字化热情。
浙江企业万事利丝绸文化股份有限公司日前上线“西湖一号”数字美学创意平台。其运用人工智能基于每位消费者的性格特征和穿搭需求,进行个性化设计及生产,实现消费者直连生产端。企业董事长李建华表示,“数字化改革背景下,我们加大投入,攻坚新一代技术,数字化正成为企业不断前进的保障。”
从数字看这种热情,目前浙江上云企业超40.5万家,重点制造行业典型企业装备数控化率60.7%、工业设备联网率42.3%,产业数字化指数全国第一。
数字|数字化改革 浙江“改”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