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效果心智两手抓,线上服务行业讲好营销新故事( 二 )


改变旧印象、构建新认知 , 从来都是难事 。 比起追求即时转化的效果广告 , 长视频的内容营销更能穿越周期和时间 , 长久占领用户心智 。 至少在硬糖君这儿 , 每每点开《雪中悍刀行》 , 脑海里便会不自觉响起“手握美团雪中走 , 美好生活小帮手”的背景音 。
广告 , 真能好看吗?
现在的消费者挑剔且多情 , 越来越难讨好 , 这是品牌们达成的共识 。 然而 , 值得玩味的是 , 很多年轻人并不抗拒广告 , 甚至会从接受者变为参与者 , 主动进行讨论和传播 。
泰国广告便是当代网友的快乐源泉 。 每隔一阵子 , 总有些脑洞清奇的泰国广告疯传走红 , 神反转引得人拍案叫绝 。 早些年 , 不堪低级广告困扰的群众 , 也常在知乎、微博呼唤内地营销人学着点泰国 。
2017年可以视为内容营销的转折之年 。 以往循环洗脑的呆板广告语 , 逐渐被视频网站的创意中插、特色口播等软植入方式取代 。 在此期间 , 海天蚝油和《吐槽大会》、可爱多和《魔道祖师》等典型案例 , 都颇得年轻用户好评 。

不过 , 这些广告的创新更多在于形式 , 广告内容和其植入的剧集、综艺依旧存在割裂 , 经不起细看 。 至于后来弯道超车的短视频效果广告 , 本质还是长视频创意中插的变体 , 不过是以更粗暴直给的剧情来引导转化 。
类似的剧场和段子见多了 , 消费者早就期待品牌方和制作方能秀出更多神操作 。 尤其走过挥金如土的年代 , 广告主对投资回报的要求也在进一步提升 。 营销市场迈向新一轮进化 , 广告和内容的边界逐渐模糊 , 广告开始具备独立的审美价值 。
媒介即讯息 , 传播渠道对内容形式乃至人们的审美倾向、思考方式都有深刻影响 。 在长视频领域 , 内容营销显然更具核心竞争力 。 究其原因 , 短视频、信息流是碎片化的 , 优势在于能靠随时随地的即时满足撬动转化 , 劣势则是不便于品牌形象的完整输出 。
反观长视频 , 广告主可以参与到内容制作中 , 通过与IP和明星的互动、绑定 , 深潜用户心智来加强品牌认知 。 短视频、信息流跟用户通常只有“一面之缘” , 但大剧、热综有一定播出周期 , 既有持续曝光和发酵的优势 , 又能够提供具象的场景 , 可以实现对用户的长久陪伴 , 给其留下深刻印象 , 甚至成为其一段快乐时光的标刻尺度 。

当西楚公主姜泥走进美团创意中插 , 品牌、剧集、演员就形成了强关联 , 观众感情更易流淌其中 。 如今剧粉对IP、演员合作品牌的“爱屋及乌” , 那可是相当真情实感的 。
李庚希扮演的姜泥 , 落魄的亡国公主 , 靠着给徐凤年念书念武功秘籍挣点小钱 , 兢兢业业的社畜形象深入人心 。 打工人最懂生活 , 由她来说“手握美团雪中走 , 美好生活好帮手” , 代入感是相当强 。

可见 , 长视频的营销优势 , 始终是以剧集、综艺的世界观、价值观去赋能品牌 , 与用户在情感层面产生深度共鸣 。 现在如此 , 未来亦然 。
内容营销到底拼什么?
业内普遍认为 , 内容营销是一种通过生产发布有价值的、与目标人群有关联的、持续的内容来吸引消费者 , 改变或强化其行为 , 以生产商业转化为目的的营销方式 。
由此可见 , 内容营销的重点在于对价值内容和目标人群的把握 。 从始至终 , 用户的注意力只会为兴趣内容停留 , 这意味着广告主投放前 , 需要更多地针对不同媒介渠道的调性、玩法、基建、用户画像等进行细致分析 , 让内容营销回归用户价值 。
如此说来 , 后流量的时代 , 内容营销的组合方式看似复杂 , 其实反倒变得通俗易懂 。 概括下 , 要么更快 , 要么更深 。 前者适用于短视频、信息流 , 高频且广泛地给用户提供直给内容 。 后者则适用于长视频 , 持续拓宽内容的宽度和广度 , 成为广告主的纽带和养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