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炬|争做细分赛道冠军——探寻厦门“小巨人”企业成长密码( 二 )


“这个行业的等待周期长,2010年至2015年期间我们是一路煎熬过来的,好在我们坚持初心,专注研发。”该公司总经理吴钦说,目前公司订单充足,连年增长。经过10余年的不断投入和建设,目前检测试剂日产能可达到100万人份,仪器周产能达50台,并可随时应对突发的超大订单需求。
对于在细分领域持续创新所尝到的“甜头”,柯腾隆也有相同的感受。他说:“一家企业能够长久生存和发展下去,离不开技术创新。”经过多年的创新探索,优迅已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百余项,拥有参与高端产品标准制定的话语能力,参与制定国家通信行业标准20余项。
创新是“小巨人”企业发展的“灵魂”所在。在这79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有63家企业产品填补了国际或国内相关领域空白,占比79.75%;64家企业产品属于关键领域补短板,补齐了相关领域的生产劣势,占比81.01%,在细分领域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
培育成长土壤
如何培育出更多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精心孵化是关键。厦门市从优化企业发展环境、构建梯度培育体系、加强精准服务支撑等多方面加大培育力度。尤其是自2014年以来,厦门市先后发布了多个政策性文件,给予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制度保障。
“优迅走到今天,每一步都离不开政策支持。”柯腾隆告诉采访人员,芯片是个“烧钱”的高投入行业,产品研发投入大、周期长、认证难,早期资金链非常困难。在此期间,厦门市政府部门及火炬高新区管委会及时伸出援手,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2004年,厦门火炬创新中心的100万元注资和厦门市科技担保基金的150万元贷款,这两笔救命钱使优迅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刻。”柯腾隆表示,优迅心怀感激,深感责任之重,并将打造“中国芯”作为优迅10余年来的奋斗目标。
在柯腾隆看来,企业从无到有的发展离不开政府部门的精心孵化。以公司所在的厦门火炬高新区为例,一直以来,厦门火炬高新区积极培育有利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成长的土壤,通过集中优化服务资源,按照“储备一批、培育一批、提升一批”的循序渐进思路,引导企业深耕专业领域。园区不仅推出了“厂易贷”、新增贷款贴息等举措为企业纾困,还从研发、创新、人才等方面实实在在惠及企业。
在全方位的政策支持下,目前厦门已经形成数量多、分布全、层次清晰的“专精特新”企业群。
“好的政策和好的创业环境让企业对未来的发展更有信心。”郭子成表示,未来,公司将对接好资本市场,在产业上专注于城市资源化,在技术上把自己的细分领域做成第一,争取早日把产值做到10亿元。(经济日报采访人员 薛志伟 刘春沐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