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ubhouse|除了Clubhouse CEO,现在没人会认为这家公司“正常”( 二 )





利用名人效应来缩短冷启动的周期 , 这同样也是从instagram到知乎等许多社交平台通用的做法 , 然而Clubhouse名人效应的有效期却分外短暂 , 这显然是很奇怪的事情 。 马斯克于今年2月1日在Clubhouse进行了一场以太空旅行、疫苗、移民、比特币、人工智能为主题的交流 , 也被外界认为是Clubhouse走向大众视野的关键 。 以此为契机 , 在Clubhouse的三轮融资中都扮演领投角色的Andreessen Horowitz则为前者点燃了助推引擎 , 事实上大量的名人其实都是由Andreessen Horowitz邀请的 。
彼时Clubhouse甚至出现了一码难求的现象 , 关键的原因就在于其是与大佬距离最近的地方 , 这些名人带来的稀缺性和有价值的内容 , 也吸引了大量的网友参与 。 那么问题就来了 , Clubhouse为什么没有复刻出名人邀请自己名人朋友这样的裂变传播效果呢 。 或者说 , Clubhouse怎么就没留下马斯克呢?



在许多业内人士来看 , Clubhouse留不下名人的原因其实并不复杂 , 因为即时语音发言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都是一件非常有挑战性的事 , 即便名人也一样 , 要不然为什么会有“演说家”存在 , 并且有干货并不等同于你能将这些内容娓娓道来 。 而对于名人来说 , Clubhouse这样的纯语音交流环境是非常不友好的 , 即时性发言对知识储备、逻辑思维、表达能力、气氛调动能力 , 以及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能力等都有着较高的要求 , 而名人在各种采访中“翻车”的情况显然并不少见 。
“翻车”之于普通人虽然无伤大雅 , 但对于名人来说却可能会很严重 , 毕竟这会削弱他们身上的明星光环 。 更为重要的是 , Clubhouse为这些关键用户提供的收益与风险几乎完全不成正比 。 就像前文中所言 , Clubhouse追求的是弱关系连接 , 并且每一个聊天室都有5000人的上限 , 这就意味着明星大V每一次语音聊天最多也只能覆盖5000个粉丝 。 以马斯克为例 , 他在Twitter上的发言每一次都可以被6727万粉丝收到 , 如果在Clubhouse上最多就只能面对5000名粉丝 , 那么在这种模型下显然难以建立真正有效的社交联系 。



那么被名人吸引来的“吃瓜群众”为什么也没有留下来呢?因为Clubhouse同样也没有建立起一种维持平台持续运转的社交内容分享生态 。 听后即焚模式所导致的结果就是无法沉淀内容 , 高质量的聊天内容被Clubhouse当成了一次性的消费品 , 而非可持续利用的内容资产 。 但这一点知乎则完全不同 , 毕竟现在还能很容易看到早期李开复、马化腾等人所留下的文字 。
如今资金健康的Clubhouse虽然有信心度过当下的低潮期 , 是因为他们认为语音社交的用户需求还客观存在 , 表达欲和与人交流互动的诉求也一直存在 。 然而国内版的Clubhouse几乎没有例外的全部失败 , 在某种程度上也证明了这种商业模式本身存在硬伤 。 人类作为社会动物 , 社交需求是根植于人类的天性之中 , 但问题是并非只是有Clubhouse才能满足社交需求 。


【clubhouse|除了Clubhouse CEO,现在没人会认为这家公司“正常”】
既没有作为噱头的明星大V、也没有足以让人反复使用的内容 , 相比于其他社交平台 , Clubhouse又有什么理由让用户流连忘返呢?或许语音社交确实是未来 , 但这个未来显然并不会是现在Clubhouse的样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