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报告:7成公众感到算法能“算计”自己

12月28日,由北京大学互联网发展研究中心与360联合制作的首份《中国大安全感知报告(2021)》发布,结果显示,在非传统安全领域,由于知识和经验的匮乏,公众对数字环境和高新科技在存在认知偏差,需要加强对公众的数字安全和信息素养教育。
公众|报告:7成公众感到算法能“算计”自己
文章插图


“网络安全、数字安全是托起数字文明的底层逻辑。”北京大学互联网发展中心主任田丽说道。当前,随着5G、云计算、AI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出现,网络虚拟空间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安全问题从传统安全领域向非传统安全领域拓展,需要构建起“大安全”意识来应对未来数字时代带来的新问题、新挑战。
报告指出,公众对区块链、虚拟现实的安全性评价较低,而对智能穿戴设备的安全性评价最高。在不同类别的信息技术安全性评价方面,人工智能的安全性评价最高,为3.39;终端设备的安全性评价最低,仅为2.87。可见,未来需要加大安全性研发与投入,并需要加强相关领域的安全科普以满足公众对未来高新技术的求知渴望与安全心理需要。
公众|报告:7成公众感到算法能“算计”自己
文章插图


值得一提的是,在数字环境方面,公众呈现出的担忧较多,安全感较弱。报告显示,数字环境安全感评价的均分仅为2.73,公众表示对于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的担忧最多,体现为对隐私泄露、网络诈骗、网络系统安全、网络攻击等问题的担忧。其中,有6成公众认为自己的信息在数字环境中有被泄露的风险,有7成公众感到算法能获取自己的喜好、兴趣从而“算计”自己,5成公众担心遭遇网络诈骗,4成公众担心网络世界信息繁杂谣言不断。
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也表示,随着元宇宙的到来,2022年人类也将迎来数字安全元年。他强调,数字化可以让整个人类社会更“聪明”,也可能让安全更“脆弱”。数字时代的安全问题已升级为大数据安全、云安全、物联网安全、新终端安全、网络通信安全、供应链安全、应用安全、区块链安全等八大挑战。
对此,报告在结尾指出,未来需要加大数字安全科普力度,树立“大安全”理念,提升全民数字安全素养。
文/北京青年报采访人员 温婧
【 公众|报告:7成公众感到算法能“算计”自己】编辑/樊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