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橘|科研长路上青年们的心声诉求有哪些( 三 )


不懂 , 就在干中学 。 于是 , 派驻第一年 , 我走遍了云溪乡每个村落 , 记录下各村农业发展遇到的难题 。 能通过自身专业知识解决的 , 就现场答疑;非专业所长的 , 就带回去找对口的专家解答 。
现在 , 我服务的衢江区雪康家庭农场已建成衢州市柑橘精品果园、衢州市示范性家庭农场 , 培育的柑橘连续两年摘得全市精品柑橘擂台赛综合类一等奖、二等奖 。 今年 , 我们团队还有多个玉米新品种通过了审定 , 相信一定能让乡亲们的“钱袋子”鼓起来 。
回望这几年的科特派生涯 , 满心感慨 。 不瞒大家说 , 我也曾有过三个困惑——
基层真的需要我吗 , 农民朋友们能不能相信我?这是当初心里的第一个问号 。 今天 , 这个疑惑已经烟消云散 。 只要我们真正把特派员的职责放在心上 , 用心对待派驻乡镇遇到的每个小问题 , 就一定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 和乡亲们建立真挚的感情 。
如何平衡社会服务和科研教学这两方面的精力投入?怎样在做好科特派工作的同时 , 获得职称晋升所需的成果?毕竟 , 现在青年科研人员面对的竞争愈发激烈 , 而我们在田间地头奔走的成果 , 是无法作为考核依据的 。 后来 , 我在老特派员、植保学科邓建宇老师那里找到了答案:他总能从解决农作物病虫害的实际问题出发 , 主动设计实验 , 研发植保新产品 , 并作出理论解析、发表论文 。 我想 , 这也会是我的努力方向 。
现在 , 我还剩第三个困惑没解决——我们帮助农户生产的优质农产品 , 怎么才能转化成经济收益?虽然我们已经进行了一些探索 , 比如 , 借助电商平台 , 举办科技特派员产品直播“特食汇”;帮助派驻乡镇的农产品进入学校、机关等单位的年货采购竞标……但是 , 收效并不理想 , 毕竟我们不是“带货达人” , 也不善经营之道 。 期待社会各界提供帮助 , 和我们一起为乡亲们圆梦 。
期待拓宽本土博士后的发展空间
讲述人:中国科学院脑智卓越中心研究组长、研究员 刘 真
2010年 , 我考研进入中科院脑智卓越中心/神经所 , 正式开展非人灵长类脑科学相关研究 。 为了快速启动实验 , 我们租用了位于太湖中心的西山岛上一家猴场的实验空间 。
相比于历史悠久、积淀深厚、设施完善的中科院脑智卓越中心/神经所本部 , 我们在西山岛上的科研生涯可谓筚路蓝缕 。 最开始 , 实验室是位于三楼拐角处的150平方米空间 , 宿舍是租住的镇上民宅 , 吃饭靠大家轮流排班下厨 , 出行靠的是买来的几辆电瓶车 , 实验仪器设施也不尽完善……
在环境偏僻、设备简陋的小岛上 , 我们一待就是近10年 。 但物质条件的困难没有阻止我们前进的脚步 , 在老师的指导下 , 在合作者的共同努力下 , 2016年 , 我作为第一作者在Nature发表了MECP2自闭症转基因猴模型的研究论文 , 为自闭症的发病机制研究和干预手段研究提供了更加高等的理想动物模型 。 这项研究还被评为2016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 给了我很大的激励 。
博士毕业时 , 我已经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了包括Nature、Cell Research在内的多篇重要研究论文 , 也从一个初出茅庐的科研新人成长为灵长类研究领域的学术新星 。
毕业后 , 科研之路如何走?这是我当时面临的首要问题 。 一方面 , 去国外顶级研究机构做博士后研究的梦想近在咫尺 , 而这也似乎是国内生命科学研究领域成才的必经之路;另一方面 , 留在中科院脑智卓越中心/神经所无疑更适合开展灵长类研究 , 也更有机会向困扰本领域二十年的难题——体细胞克隆猴发起挑战 。 没有太多犹豫和纠结 , 我选择了留在所里 , 继续开展博士后研究 , 全力攻克体细胞克隆猴这一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