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名词“中国味”的战略考量——从钱学森给VR的译名“灵境”谈起

科技名词“中国味”的战略考量——从钱学森给VR的译名“灵境”谈起】在近日揭晓的“汉语盘点2021”评选结果中 , “元宇宙”当选年度国际词 , 足见这一词语的热度 。 就在不久前纪念钱学森诞辰110周年时 , 关于钱学森曾给VR(虚拟现实)命名“灵境”的话题也引发了热议 。 “元宇宙”译自英文Metaverse , 是英文meta(原意“超越” , 计算机领域译为“元”)和universe(宇宙)的缩合词 。 Metaverse源自美国科幻小说《雪崩》 , 该小说描述了一个名为Metaverse的虚拟世界 , 人们只要通过公共入口连接 , 就能以虚拟化身进入其中 , 开启有别于现实世界的另一种人生 。
科技名词“中国味”的战略考量——从钱学森给VR的译名“灵境”谈起
文章图片
图片由上海交大钱学森图书馆提供
审视各界描绘的“元宇宙”蓝图 , 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相互映射、相互作用是其典型特征 , VR是其不可或缺的关键技术 。 近日 ,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披露 , 著名战略科学家钱学森先生在20世纪90年代初给VR取过的一个名字 , “灵境” 。 其实 , 他还在同一时期陆续命名了“遥作”(teleoperation)、“遥触”(telesensation)、“遥知”(teleperception)、“遥在”(telepresence)、“信息环境”(cyberspace)等 。 如果将这组新概念有机结合在一起 , 恰似一张“元宇宙”的蓝图 。 而这张蓝图 , 钱学森在30多年前已经绘就 。
钱学森是一位相当重视科技名词定名的大家 。 1990年11月 , 钱学森在写给时任“863计划”智能计算机专家组组长汪成为的信中 , 首次提出了VR的译名建议:“人为景境”或“灵境” , 并强调“特别喜欢‘灵境’ , 中国味特浓” 。 1998年6月 , 钱学森回函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简称“全国科技名词委”) , 在比较“临境”与“灵境”之后 , 认为“用灵境是实事求是的” , 最终推荐了“灵境” 。 不为人知的是 , 在这两封信之间的8年时间里 , 他还在写给科研工作者、期刊编辑部、语文工作者以及自己亲人的10余封信件里提到并热情推介他为VR创造的这个新名字——“灵境” 。
科技名词“中国味”的战略考量——从钱学森给VR的译名“灵境”谈起
文章图片
图片由上海交大钱学森图书馆提供
科技名词“中国味”的战略考量——从钱学森给VR的译名“灵境”谈起
文章图片
图片由上海交大钱学森图书馆提供
尽管当时“灵境”没有在学界使用开来 , 但这个名词显然已极大地触发了钱学森这位战略科学家丰富无比的想象力 。 1994年10月 , 他在给戴汝为、汪成为、钱学敏等三人的信中提道:“灵境技术是继计算机技术革命之后的又一项技术革命 , 它将引发一系列震撼全世界的变革 , 一定是人类历史中的大事 。 ”他还随信附了一张他畅想的蓝图:由“灵境技术”触发“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 , 推动“创造能力大提高” , 而“大成智慧”和“信息网络”推动“科学大发展”与“文艺大发展” , 甚至引发“科技革命”等 。
钱学森给VR取名“灵境” , 与他对科技名词“中国味”的“执念”有关 。 1993年8月他致信朱光亚时提到 , “译词应汉语化 , 带点中国味 。 ”1994年5月和9月 , 他两度致信汪成为时提到:“以前人们直译为‘虚拟现实’” , 就“太没有中国文化味了” , “外文名词中译 , 的确要慎重 , 总该从中显示出中华几千年的文化 。 ……我们是爱国的呀!”同年11月 , 他致信杨春鼎:“我总认为我们国家是有自己的文化传统的 , 外文名词不能直译 , 那样没有中国味 , 要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