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我只是打了个车,大数据把我的内裤都扒下来了

大数据|我只是打了个车,大数据把我的内裤都扒下来了

文章图片

大数据|我只是打了个车,大数据把我的内裤都扒下来了

文章图片

大数据|我只是打了个车,大数据把我的内裤都扒下来了

文章图片




网约车平台打车 , 同样的差旅打车 , 但是产生的费用却不一样 , 怀疑是遇到了大数据杀熟 。 就在6月初 , 深圳地方立法征求意见稿提出 , 针对社会各界反应强烈的网络平台 , 利用大数据杀熟问题 , 规定市场主体不得通过数据分析 , 无正当理由对交易条件相同的交易实施差别对待 , 违反规定将给予重罚 , 违法所得不超过1万元的处5万以上20万以下的罚款 , 情节严重的可以处以5000万以下或者上一年营业额5%以下的罚款 。 为任性收集个人信息划出了红线 。
我在这里列举一个例子加以说明 , 简单把消费人群分为三个等级 , 假设一件商品的成本为5元 , 价格不敏感的富人愿意花30元购买 , 价格敏感的消费者只愿意花10元 , 中间等级的消费者能接受的价格为20元 , 那么这个商品该如何定价?如果定价为10元 , 那么三个消费者都能会购买 , 能赚15元 。 定价20元 , 只有两个消费者购买 , 那么能赚30元 。 如果定价30元 , 那么只有一个消费者购买只能赚25元 , 如果想要最大利益的定价20元赚的最多 , 但是现在购物平台不简简单单满足于只赚30元 , 他们想把这个商品30元卖给富人 , 20元卖给中间消费者 , 10元卖给价格敏感的消费者 , 这样就能赚50元 , 对消费者差别对待 , 就是这样的操作方式 。当然直接在客户端对不同消费者显示不同的价格是最简单粗暴的方法 。 现在一些购物平台他们的做法是通过对不同群体进行标签 , 先对商品统一定价 , 然后分发不同金额的优惠券 , 从而实现最大的利益 。 常见的情况有这些 , 比如从不同的购物网站入口下单 , 领到的优惠券并不相同 。 购买机票时如果都搜集一下机票立马涨价 , 老用户能领到的优惠券比新用户得到的少 , 我觉得平台的会员会比非会员的优惠更少 , 不同的手机打车下单费用不同 , 贵的手机比便宜的手机打车贵 , 每天固定时间段、固定目的地打车会更贵等等 。


就消费者发现了杀熟现象多种多样 , 但归根到底就是对消费群体的特征进行统计分类 。 当你完成一个APP下载 , 授权获取定位、通讯录、照片、麦克风等权限时 , 这个APP就已经给你描绘了一个非常完整的数字画像 , 你的收入水平、搜索习惯、每天的通勤方式都是没有任何可隐藏的 。 在你订机票、订酒店、网购、打车、外卖时 , 假如相关法规监管薄弱 , 大数据杀熟就成为大概率事件 。 【大数据|我只是打了个车,大数据把我的内裤都扒下来了】
在一个平台上使用的时间越长 , 平台对你的画像就越完整 。 你的一举一动都有人记录并且自动分析 , 多可怕啊!再加上数据以及算法都在不断迭代升级 , 平台对数据的暗箱操作 , 消费者对此基本上没有任何还手之力 。 那我们英国如果应对大数据进行反杀熟?对APP进行卸载、重装 , 伪装成新用户 , 多使用比价软件 , 多用消费优惠券 , 让平台判定自己是对价格敏感的顾客 。 但这些都是最初级的反杀熟和算法进行博弈 , 可以迎合它让它把你判定为优质资源 , 数据逻辑算法也会不断的修补漏洞 , 完善逻辑让你无法投机取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