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严管之下,还有谁在“挖矿”?( 二 )


从各地情况看 , 虽然机构等规模化“挖矿”在国内被全面禁止 , 但不乏一些个人“挖矿”行为在各地依然存在 。
【以太|严管之下,还有谁在“挖矿”?】江苏省通信管理局今年10月在其官网上发文称 , 监测发现该省参与“挖矿”的互联网IP地址总数4502个 , 消耗算力资源超10PH/s , 耗能26万度/天 。 “挖矿”活动主要集中在以太坊和比特币等虚拟货币 。
循着这一线索 , 采访人员先后前往徐州、常州、苏州、南通等地市调研 , 未发现大型“挖矿”项目 。 查实的“挖矿”IP地址多为个人“挖矿”行为 , 例如徐州查实的“挖矿”IP地址归属于两家网吧 。
这类藏身于居民楼和网吧的小散“挖矿”行为在其他一些地方同样存在 。 例如 , 今年10月下旬 , 北京朝阳区一小区居民利用消防楼道摆放电脑“挖矿”被举报查实 。 同时 , 江苏、浙江等地监测发现有人涉嫌利用公共资源从事“挖矿”行为 。
大面整治收效良好对个人“挖矿”监管仍存盲区
关于下一步的整治工作 , 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孟玮在今年11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对执行居民电价的单位 , 若发现参与虚拟货币“挖矿”活动 , 将研究对其加征惩罚性电价 , 形成持续整治虚拟货币“挖矿”活动的高压态势 。
各地监管要求也在不断升级 。 但采访人员实地走访了解到 , 由于资源禀赋不同 , 各地在政策执行过程中也面临一些问题 。 同时 , 由于涉及监管部门较多 , 存在部门之间沟通衔接不畅、协作性差、权责关系模糊等问题 。 尤其对于现阶段出现的非企业“挖矿”行为的管控仍存监管盲区 。
“自然人分散式‘挖矿’不是规模化的 , 也不是企业性质的 , 发改委、工信部对这类‘挖矿’行为没有办法 。 ”无锡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吴琦说 , 过去监管更多是从禁止虚拟货币炒作角度去整治 , 不管是企业还是个人“挖矿” , 挖到“矿”一般都会交易 , 都可以从此环节切入监管 。 但是如果挖了矿没有交易 , 确实很难查处 。
“我们今年10月12日收到上级移交的虚拟货币‘挖矿’第一批监测名单 , 经过核查 , 目前反馈的问题IP均为个人行为 。 ”一位地市发改委负责人说 , 上级部门通知整治对象是“挖矿”项目 , 要求将其列入淘汰类产业 , 但对于个人“挖矿”行为尚没有具体要求 。
“我们在辖内筛选出的4户也均为居民用户 , 但只要他们不偷电、不欠电费 , 除了持续监测 , 我们对其不能采取限制性措施 。 ”国家电网江苏一家地级市供电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 如果对其按照一般工商业电价收费 , 综合算下来 , 电费反而更便宜 。
“从网络安全角度来监管 , 运营商只能监控流量 , 无法监测能耗 , 因此很难发现‘挖矿’行为 。 ”一位地市网信办负责人说 。
“单纯从用电量也看不出问题 , 如今‘挖矿’的大多为个人行为 , 能源消耗少 , 我们只能通过上级部门的数据反馈 , 再与通信管理等部门核查 。 ”上述地市发改委负责人称 , “挖矿”是一种算力 , 需要从流量、算力、能耗、资金流向渠道等多方面筛查 , 才能做到全流程或者全链条监管 。
“链”“币”分离促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虚拟货币因其去中心化机制、加密算法等特点 , 使其具备脱离监管的可能性 , 在未有效解决此问题之前 , 对虚拟货币的严禁或高压监管态势不可放松 。
“虚拟货币等加密资产具有金融属性 , 一旦涉及交易必然应该是被强监管的 。 ”刘晓蕾说 , 纵观加密资产产业链的若干环节 , 不管是前端的“挖矿”、发行 , 还是中间的交易环节 , 在国内均有严格的监管 。 虚拟货币的一个根本问题是不与经济的基本面挂钩 , 但也需要看到 , 中国对加密资产监管一以贯之是“链”“币”分离的态度:支持区块链技术发展 , 防范加密资产交易相关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