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y|开始转身的今日头条

2017年,彼时上线五年的今日头条,作为一个充满活力的内容平台正如日中天。
也在同一年,法国文学批评家罗兰·巴特去世,1967年一篇《作者已死》的文章被重新提起。
罗兰·巴特,与内容的问题罗兰·巴特并没有正面遇见互联网信息爆炸的时代,今日头条则完全是一个移动互联网浪潮里的新事物。两件看起来毫无关系的事情,在2021年看起来,背后隐隐有一些可以相互理解的困境。
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即事实一旦被叙述,便不再在现实中运行,无法涉及实物。换言之,除了符号自身的实践以外,没有任何外部作用。那么脱离便会产生,语音失其来源,作者步入死亡,写作正是由此开始。
在法国,马拉美毫无疑问是最有先见之明的人,他在那时就意识到,用语言本身去代替那个被视为语言归属者的人,是全然必要的。不管是对他,还是对我们而言,都是语言自己在说话,而非作者。写作,即是以去个人化(不能与现实主义小说家那残缺的客观性混为一谈)为前提,达成唯有语言行使功能,而与“我”无关的境地。
roy|开始转身的今日头条
文章插图
罗兰·巴特的这篇论述中所讨论的两个重要对象,是「作者」和「文本」。
在传统以文字、绘画为主要载体的,更加精英化的内容生产时代,作者的地位是非常强势的。比如波德莱尔灰暗的人生被融进这位诗人和小说家的作品价值中,梵高的画往往被欣赏者与其疯狂的个人特质联系在一起。
但罗兰·巴特认为,「作者」和「文本」两者的关系势必需要分离,作者只是那个触发文本的一个响指和媒介。就像阐述中针对社会人类学研究著作所说的,“承担叙述工作的往往不是普通人,而是像萨满或史官一样的「中介者」,“这是因为他们掌握着着精于叙述符码的能力,而非才华”。
这也有了《作者已死》最开始的发问:
「刻画《萨拉辛》中那位伪装成女人的阉伶的,是作家巴尔扎克,还是小说的主人公,还是一种更普遍的时代性?」
这位对结构主义产生过很大影响的批评家得出的结论是,要消灭文本中无意义的主观性干扰,要做的就是针对作者的「去中心化」。
今日头条遇到的困境和要做的则是相反,一些作者亟需被重新聚焦起来。
今日头条从一个崭新的信息分发平台慢慢进入成熟期,在完成了信息传递的功能之后,需要更多原创内容进来,让这个平台变得更加活跃和丰富。
问题在于,平台火热带来对于作者的吸引力,但内容生态的扩充过程是发散性的。2021的数据是,今日头条每天的内容新增数量达到150万篇,怎么让更多的好内容从海量的信息里跳出来,开始成为今日头条认真思考的问题。
roy|开始转身的今日头条
文章插图
今日头条在去年跨出了一步,“信息创造价值”不再作为今日头条的slogan。并且平台方开始给专业作者提供更强力的扶持计划。去年的生机大会上,前今日头条CEO朱文佳表示平台将会推出“头条行家计划”,用流量和现金资源支持专业创作者。
这是关于生态养成基础性的一步,但如果只是这样,优质的作者和内容陷在被动中的情况并没有多少改观。所以在扶持内容作者的前提下,下一步要做的是让这些内容拿到fast pass,而不用排两小时的长队后仍然难以触及到用户面前。
曾经今日头条依靠去中心化的推荐算法从新闻门户网站那一套旧机制中挣脱出来,而现在好的内容作者同样被淹没在其中,他们需要一套更有效率的曝光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