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梳理十项2021年中国科技重大突破 中国科大占三项( 二 )


“人造太阳”刷新世界纪录
实现可重复1.2亿℃燃烧101秒
5月28日 ,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传来喜讯 , 有“人造太阳”之称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取得新突破 , 成功实现可重复的1.2亿摄氏度101秒和1.6亿摄氏度20秒等离子体运行 , 创造托卡马克实验装置运行新的世界纪录 , 向核聚变能源应用迈出重要一步 。
地球万物生长所依赖的光和热 , 都源于太阳核聚变反应后释放的能量 。 而支撑这种聚变反应的燃料氘 , 在地球上的储量极其丰富 , 足够人类利用上百亿年 。 如果能够利用氘制造一个“人造太阳”来发电 , 人类则有望彻底实现能源自由 。
《科技日报》梳理十项2021年中国科技重大突破 中国科大占三项
文章图片
“人造太阳”实现可重复的1.2亿摄氏度101秒和1.6亿摄氏度20秒等离子体运行 。 新华社采访人员周牧摄
但制造“人造太阳”面临一个突出的现实问题:用什么容器来承载核聚变?人工控制条件下等离子体的离子温度需达到1亿℃以上 。 而目前地球上最耐高温的金属材料钨的熔化温度是3000多℃ 。 这意味着 , 需要造出一个同时承载大电流、强磁场、超高温、超低温、高真空、高绝缘等复杂环境的装置 , 这对工艺设计和材料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
为了达到聚变实验装置所要求的条件 , EAST团队的科学工作者自主创新 , 自主设计、研发了大部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 , 创造性地完成了EAST装置主机的总体工程设计 。 世界上新一代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在中国率先建成并正式投入运行 , 为未来清洁能源的利用和发展提供实验研究平台 。
证明凯勒几何核心猜想
解开数学界60多年“悬案”
11月初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几何物理中心创始主任陈秀雄教授与合作者程经睿在偏微分方程和复几何领域取得里程碑式结果 , 其解出了一个四阶完全非线性椭圆方程 , 成功证明强制性猜想和测地稳定性猜想这两个国际数学界60多年悬而未决的核心猜想 , 解决了若干有关凯勒流形上常标量曲率度量和卡拉比极值度量的著名问题 。 两篇论文发表于国际著名刊物《美国数学会杂志》 。
《科技日报》梳理十项2021年中国科技重大突破 中国科大占三项
文章图片
几何物理中心创始主任陈秀雄教授(中)与程经睿(左)在一起 。 安徽网陶冬青/摄
凯勒流形上常标量曲率度量的存在性 , 是过去60多年来几何中的核心问题之一 。 关于其存在性 , 有三个著名猜想——稳定性猜想、强制性猜想和测地稳定性猜想 。 经过近20年来众多著名数学家的工作 , 强制性猜想和测地稳定性猜想中的必要性已变得完全清晰 , 但其充分性的证明在此之前被认为遥不可及 。
求出一类四阶完全非线性椭圆方程的解 , 就能证明常标量曲率度量的存在性 。 陈秀雄、程经睿的工作恰恰就是在K-能量强制性或测地稳定性的假设下 , 证明了这类方程解的存在 。 他们不仅求出了方程的解 , 而且建立了一套系统研究此类方程的方法 , 为探索未知的数学世界提供了一种新工具 。 此外 , 他们还给出了环对称凯勒流形上稳定性猜想的证明 , 将唐纳森在环对称凯勒曲面上的经典定理推广到了高维 , 并对一般稳定性猜想的证明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 , 让一般稳定性猜想的完全解决成为可能 。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采访人员陈牧
《科技日报》梳理十项2021年中国科技重大突破 中国科大占三项】编辑:彭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