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屏|三星默默提升产能,折叠屏的春天终于不是“狼来了”?( 二 )


折叠屏无法获得用户认可一般来说 , 一款产品不受消费者认可 , 我们可以从硬件、软件和市场三个角度分析 。 我们先来看看这些折叠屏手机的硬件核心:折叠屏幕 。 除了三星Galaxy Z Flip和Moto Razr两款手机外 , 当时市面上绝大多数折叠屏手机都采用了横向折叠的设计 。 与其说这是把手机折叠起来 , 倒不如说是把平板电脑对着 , 然后给它打上手机的标签 。 从品牌的角度来看 , 这样的设计其实违背了过去用户对手机的认知和习惯 , 将折叠屏手机作为大屏手机的延伸 , 从而避开与传统手机的直接竞争 。
但从用户的角度来看 , 这样的设计既限制了平板模式下设备的长宽比 , 也牺牲了手机模式 , 或者说“外屏”的用户体验 , 三星第一代Galaxy Fold就有这样的问题 。 与“壮观”的折叠内屏相比 , 4.6英寸的手机内屏就多少差点意思了 。 而且为了控制手机展开后的长宽比 , Galaxy Fold采用了较为细长的外屏设计 , 再加上折叠后翻倍的手机厚度 , Galaxy Fold外屏更多地还是用于应急 , 这台手机本质上更像是一款有外屏的折叠平板 , 而不是一台可以展开的折叠手机 。

然后是软件的问题 。 我们刚才提到Galaxy Fold(包括之后的Fold 2)本质上是一台折叠平板 , 而Android平板电脑的软件生态不能说差强人意 , 只能说完全没有 。 这也是大多数Android折叠屏手机都将大屏的重心放在分屏和悬浮窗的主要原因 。 但时至今日 , 折叠屏的应用生态依旧是一个不小的麻烦 。 首先 , 像Galaxy Fold这样的产品究竟该定位成手机还是平板?在设计时究竟该朝着日用手机还是生产力平板的方向优化?这个问题不要说三星了 , 甚至连谷歌自己都没想明白
除了软硬件的遗憾之外 , 折叠屏手机还有一个必须正面回应的问题:价格 。 无论是三星还是柔派 , 与实际体验脱钩的高昂售价很难说服用户买单 。 而且二手平台上价格近乎腰斩的折叠屏手机告诉我们价格只是折叠屏手机遇冷的其中一个原因 , 只有同时解决硬件、软件和价格的挑战 , 折叠屏手机才有可能迎来较为光明的前景 。
品牌关于折叠屏手机的探索于是在最近几年 , 我们也能看到越来越多的品牌开始在折叠屏手机上发力 , 探索除了折叠平板以外折叠屏手机更多的可能性 。 Moto Razr和前段时间发布的OPPO Find N都是品牌探索折叠屏未来的鲜活例子 。 折叠屏手机不应该停留在技术展示和噱头的阶段 , 更不应该牺牲作为手机使用时的实用性 。
只有让用户以最低的学习成本进入到折叠屏的生态中 , 折叠屏才有可能迎来用户覆盖面的提升 。 用户数的提升意味着品牌出货量的提升 , 而更高的出货量意味着品牌可以将折叠屏的研发成本和生产成本控制得更低 , 这样才能反过来刺激折叠屏设备的发展 。

TechCrunch某位编辑就这样表达自己的见解:这么一款四不像产品 , 既做不好手机的工作 , 也胜任不了平板的任务 。 比如 , 折叠屏后的屏幕太小 , 影响使用体验;而且即使在展开状态 , 三星折叠屏设备也不一定就能够显示更多的内容等等 。
从华为P50 Pocket在互联网上的评价来看 , 尽管折叠屏手机的未来和形态还在探索当中 , 但经历了三年的发展 , 折叠屏设备已经成功地引起了大众消费者的关注 , 也从曾经的“花瓶”变成了大众会认真考虑的手机产品 。 一边借助折叠手机的形态向大众推广折叠屏概念 , 一边探索折叠屏手机在未来的可能性 , 这样的双线发展无论对手机品牌还是折叠屏手机消费者来说 , 都会是更好的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