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杆|一个申城数字化标杆社区的“接地气”实践

作为曾在2019年亮相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全市首个“AI+社区”,长宁区北新泾街道今年有了新升级。采访人员近日采访发现,北新泾“升级版”的数字化项目非常“接地气”,包括“吃饱”后会自动找人清运的建筑垃圾箱、为残障人士精准推送帮困服务的智慧平台、能发现独居老人隐患的智慧电力系统等。专家认为,在全市推进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北新泾的发力点正从此前几年侧重单点的酷炫科技项目,跃升到更注重以人为本、数据赋能的平台和场景开发。
2021年是上海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元年”,围绕经济、生活、治理三大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整体性转变、全方位赋能、革命性重塑”理念也日益深入人心。正如北新泾的“数字化标杆”所展现的,上海全面数字化转型绝不是技术的堆砌,而是更强调把握城市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需求,从而真正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
数字生活“第一”靠的是“接地气”
在北新泾街道所属新泾六村,采访人员见到了大小和小汽车相仿的智能建筑垃圾储运箱。哪家要装修,社区就把箱子拖到附近,以方便就近投放建筑垃圾;一旦传感器发现箱子满了,就会自动通知环卫部门上门清运。
虽然外表平平无奇,但社区干部告诉采访人员,它解决了大问题。以往,大件建筑垃圾管理难、清运成本高,一般采取露天堆放,等堆积到一定量才一次性清运,从而造成占道、污染等问题。有了这种智能垃圾箱,既可以做到“垃圾不落地”,又由于它的无人化技术,社区和环卫企业能以较低成本实现建筑垃圾的管理、清运。加上垃圾箱能较精准计量垃圾,居民付费时有据可查,心情也比较舒畅。
其实,北新泾街道在垃圾管理方面的数字化创新,谈不上太多高科技。它的成功,就是因为与社区现实需求紧密衔接。从首台设备试用起,不到一年,这种垃圾箱不仅在北新泾各社区普及,其他各区也纷纷上门取经,引入热情高涨。
北新泾街道办事处主任刘丽萍告诉采访人员,今年,他们的数字化从之前1.0版升级到2.0版,重点就是更强调数据的连通驱动和场景的实用管用。比如,与电力部门合作的电力大数据智慧平台,可以根据用电情况判断独居老人是否遇险,并引导社区人员登门查看。可以说,新项目大都是基于社区的生活日常而推出,它的生命力就来自“接地气”。
北新泾街道的做法也是上海数字化转型的一个缩影。市数字化办相关负责人告诉采访人员,上海这一轮数字化转型,非常强调人本理念,在教育、医疗、养老、文化等领域开展了许多探索。比如,瞄准“数字鸿沟”,今年全市推进了四大类12个智慧养老应用场景;通过打造“空中课堂”,服务300万学生的教育需求。评测显示,目前上海数字生活服务指数高居全国第一。
“政策找人”背后的数字赋能
社区是超大城市的基本治理单元,基层治理是上海数字化转型的重要领域。事实上,北新泾“2.0版”数字家园就包括了多个提升社区治理能力的项目,体现的正是全市治理数字化所推崇的从“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从人海战术到数据赋能的理念之变。
新泾五村内嵌着一个综合性的社区康养服务中心“爱馨苑”。这里不只为符合条件的弱势群体提供日托、照护、培训等服务,同时还通过今年上线的综合助残平台,将服务触角延伸到2300多名残障人士。由于将每一名残疾人、每一个残疾家庭的数据与相关部门进行了对接,因此,平台可以为弱势群体个性化定制就业、救助、办事等服务,从而使得社区的助残资源发挥出更大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