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口|人才缺口20万!一年“上手”太久,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如何跨过这道坎

缺口|人才缺口20万!一年“上手”太久,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如何跨过这道坎
文章插图

pixabay.com
集成电路行业都知道,从“学”到“产”之间有一段“上手期”。在昨天举行的2021中国(上海)集成电路创新峰会上,燧原科技人才和组织发展总监张建超就表示,企业招聘来的毕业生往往需要再经过一年培训才能“上手”。
一边是毕业生“上手”难,一边则是迫在眉睫的人才需求。“今年已有100多家集成电路企业入驻临港,你算算人才缺口有多大。”上海市集成电路行业协会秘书长郭奕武说。据《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人才白皮书(2019-2020年版)》预测,到2022年前后,集成电路人才需求将超70万人,人才缺口达20万,2025年缺口更将超过30万。
集成电路创新,分秒必争,如何缩短新人“上手期”,成了业内关注的一个共性话题。增加制造课程比例、开启“项目型硕士”培养方案、推动产业界人才“回流”高校……与会专家的“金点子”层出不穷。
课堂教学跟不上“摩尔定律”
“产”“学”为何脱节?过于“陈旧”的课本恐怕是原因之一。“有些学科的知识也许五年、十年才更新,但集成电路不行。”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微纳电子学院院长吴汉明说,这是集成电路的底层逻辑——摩尔定律决定的,容纳在集成电路上的晶体管数量每18个月增加一倍,这意味着教学内容也要飞速更新。
【 缺口|人才缺口20万!一年“上手”太久,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如何跨过这道坎】缺口|人才缺口20万!一年“上手”太久,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如何跨过这道坎
文章插图

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汉明
重设计、轻制造也是当下集成电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吴汉明翻看了一些教材发现,90%的教学内容都是设计,但制造也是集成电路产业非常重要的一环。他举例说,28纳米芯片的工艺流程超过1000道,学生不动手,就不知道晶体管该如何制造、如何连接、如何优化……其中每一步都大有学问。因此,一名成熟的工艺工程师,培养周期起码需要3-5年。
“集成电路人才缺口大,装备和制造的人才缺口更大。”上海概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刘文超呼吁,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增加生产制造方面的授课比例,为毕业生更快“上手”赢得时机。
硕士毕业不交论文交项目
为弥补产业发展缺口,加快集成电路人才培养,上海产学研各方携手,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据摩尔精英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裁赖琳晖透露,他们与上海科技大学、上海电力大学等高校签署了“订单式”培养协议,由高校、企业、平台三方共同培养,为企业定向输送集成电路人才。
缺口|人才缺口20万!一年“上手”太久,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如何跨过这道坎
文章插图

圆桌讨论
不久前,燧原科技与西安交通大学建立了智能计算联合实验室,引入了30多位学生到公司实习,联合完成前期研究。“我们每两周会安排六位资深工程师带着学生走一遍生产线,让他们清楚地知道整个应用场景中可能会存在哪些技术节点,学生们可以从中选择自己最感兴趣、且擅长的领域参与进来,这个过程大约需要六个月。”张建超说。
除了让学生更早与企业对接,高校还在探索改革评价机制。过去,毕业考核以论文为主。而今已有高校推出项目型硕士,学生在大学学习一年后即可到企业实习,毕业时无需提交论文,而是提交项目实践报告。
“超龄”人才能否重返讲台
在斯坦福等多所大学走访时,郭奕武发现了不少刚从产业界“回归”教育界的教授,虽然他们大多已年过五旬,但精神矍铄,丰富的业界经验让学生们特别喜欢围着他们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