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杰伦|21年 周杰伦越发孤独( 二 )


一整套从生产到消费都变得工业化,一遍哼出声,两遍唱起调,再刷下去很快就会被神曲的旋律洗脑 。而现实的困境在于,用户习惯于被大数据喂养,审美和辨别能力在逐渐降低,自己却很难意识到这点 。
“商隐社”认为这种现象的成因源于两方面:
“从供给端来说,中国流行音乐本来就起步晚,经历了一个井喷式的成长,泥沙俱下,资本趁虚而入,推动音乐综艺越搞越频繁,能脱颖而出的音乐人早已出头,太年轻的还需要现实中的磨砺才能拿出优秀作品;
从需求端来看,则是观众对模式老化、套路满满的综艺节目早已失去了新鲜感,依旧喜欢真正打动人心的老歌,或者直接去短视频平台刷旋律简单、歌词空洞的歌 。”
前几年,李宗盛也在一次采访中提到“内陆比较糟糕和吃亏的是,它是一个井喷式的成长,跳过了整个发酵、酝酿的阶段,包括人才的进入、筛选、成熟 。这个行业一开始有经济规模后,大量的其他行业投机分子都进来做流行歌,所以大陆整个流行乐坛空洞薄弱 。”
时代变了,周杰伦没变
另外,华语乐坛内部生态的价值“异化”问题不容忽视 。
近些年,微博上动不动就有粉丝拎着蔡徐坤、鹿晗之流的数据去battle周杰伦,尤其国内流媒体榜单常常被各种蹿红的鲜肉屠榜 。
坦白说,这种battle意义不大——流量之于小鲜肉永远是流动的,而周杰伦可以21年屹立不倒、贯穿两代人的青春,两者影响力不可同日而语 。
而且,周杰伦的时代,唯有过硬的作品、扎实的声乐基本功、才华横溢的词曲能力,才可能说在各大电台、乐评人及音乐软件中占据一席之地 。如今,音乐综艺虚假繁荣,人气点击、话题出圈不过是热闹的表象,实质上这类节目很难生长出如同周杰伦一样别具一格的新人,至于传唱度高的原创歌曲更是屈指可数 。
虎嗅作者“六九的小号”曾在相关文章中如此分析周杰伦的“桥梁”价值:
“就一首歌而言,旋律是‘音乐教育’,歌词是‘语文教育’ 。在此背景之下,中国‘音乐创作者’和‘音乐消费者’之间的距离被拉到了非常遥远的距离 。
在这过程中周杰伦这样的歌手是‘桥梁’,既可以保证作品通俗和流行,又可以通过自己掌握的各种娴熟技巧和对音乐的理解带普通听众去感受音乐的多元 。当下,像周杰伦这样起关键作用的歌手已经不存在了,所以那些平淡的歌能刷爆所有平台 。”
甚至,现在整个音乐工业链条一再被压缩,一首歌可以通过抖音、快手、B站甚至唱吧这样的app出圈,发布成本极低 。但这些作品又陷在流量的撕扯之中,虽然都配着朗朗上口的旋律却都面容迷糊 。
以上种种,导致华语音乐成为文化艺术载体中衰落最快的一个 。难怪黄舒骏说:“在这个年代,如果没有周杰伦,会更寂寞 。”
至于对音乐作品“含金量”的争论,流行程度固然可以作为一个度量值,但好听和受众广,未必是好作品 。
记忆比较深的是2005年,蔡依林在春晚唱了《爱情36计》,周杰伦发了新专辑《十一月的萧邦》 。那一年《老鼠爱大米》《两只蝴蝶》红遍中国,《香水有毒》《求佛》是最流行的铃声,但它们对整个音乐生态只能勉强算作热闹的调剂品 。
而且,相比起音乐作品流行与否,用户对其的付费意愿更能彰显价值 。
为什么QQ音乐里周杰伦的歌收费还会常年占据榜首?答案很简单,很多人不是充会员顺带听周杰伦,而是为了听周杰伦甘愿付费 。我们不仅仅是在为周杰伦及他的歌买单,还有他陪伴我们整个青春,让我们从懵懂少年跌跌撞撞成年的美好时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