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沙溪,这群年轻人每天做的事是「什么也不做」( 三 )


在沙溪生活的人们都十分“倔强” 。 没有必须要几点下班的概念 , 大家都在午后早早地结束了今天的事情 , 然后在寒冷的冬天生起一团火 , 邀上村子里的朋友和邻居们来到家里烤火闲聊或是静静地待在稻田里发呆 , 什么也不做 。
什么也不做 , 似乎是这里人们生活的一种普遍的常态 。
我们拥有各自的生活 , 也拥有自己的小圈子 。
我们常常相约在彼此的院子里吃饭 , 一起即兴舞动、冥想唱诵、练瑜伽……大家仿佛形成了一种无比相似的磁场 。
在云南沙溪,这群年轻人每天做的事是「什么也不做」
文章图片
在云南沙溪,这群年轻人每天做的事是「什么也不做」
文章图片
在沙溪玉津桥附近的草地上露营
这几个月我也陆陆续续的开始采访起身边的朋友 , 并且将他们的故事记录下来发到了网上 。 每个人看似有着各自的理由决定来到这个古镇生活 , 但每个人想要做的都很简单 , 那就是回归自我的内在 , 回归到自然本身 , 通过与自然的链接回归到与自我的链接 。
一位朋友小乔 , 同我一样 , 在大学毕业后她一天班也没有上过 , 甚至大学毕业证都没有拿 , 但是她在毕业之后选择到不同的城市去体验她想要的生活方式 , 她甚至与一个朋友不带一分钱从大理徒步到了尼泊尔 。 她告诉我 , 当时口袋里还有几十块钱 , 她跟同伴用这几十块钱买了份牛排 , 把手机扔掉 , 往徒步包里塞了一件冲锋衣和一双鞋 , 他们就这样出发了 。 小乔说 , 一开始出发的那几天是纯乞讨 , 去农民家里要饭 , 去饭馆里要饭 。 后来开始通过干活来交换一些食物 。 她说 , 那趟旅行除了教会自己破我执与破我慢之外 , 还教会了她看见人内心的善良 。 小乔的人生经历非常反常态也脱离了社会意义上的正常轨道 , 但是却无限趋近于自己内在真正想要的生活 。 她告诉我 , 在自己二十多岁的人生完成这样一场又一场的实验后 , 她之后的成长轨迹也全然发生了转变 。
现在的小乔 , 已经在沙溪的这片土地上生活了两年了 , 她的屋子每天都一如既往的整整齐齐 , 因为她说能量是需要一点点被积攒起来的 。 人是要开始学习坚持的 。 如果你是一棵树 , 就专心的把自己的根和枝干长得健康、长得壮实 , 而这棵树上能结多少的果子 , 那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 你不用太关心枝芽怎么生长 , 只需要将所有能力都放在自己的的根系与枝干上就好 。
在我倾听小乔的故事时 , 我意识到 , 我们都在一个相似的人生阶段里 , 那就是学着让自己的枝干深入土壤 , 让它们茁壮发芽 。
在云南沙溪,这群年轻人每天做的事是「什么也不做」
文章图片
还有一个朋友影子 , 她在大城市的公司里上了几年班后 , 开始逐渐意识到生活的方式并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 。 机缘巧合下 , 她来到了沙溪间隔年 , 这两年她在沙溪的一家茶室里工作 , 在成长的路途上她遇见了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 , 那就是成为一名生活整理师 。 她开始更加敞开与包容 , 并且愈发的接纳 。
她告诉我 , 身边人对她的影响是最大也是最直观的 , 带给了她一种一起成长的包容空间 。 那天我和影子在茶室里聊起她的故事 , 聊起沙溪的人们 , 在我们脑海里不约而同跳出的词就是界限感 。
在这里的所有人 , 都选择了一种慢下来的生活方式 , 而人与人之间如此贴近的情感但又有明确的界限感 , 让所有来到这里生活的人们都难免放下社会加到自身的框架 , 静下来感受风的流动 , 树叶颜色的变化 , 以及自然万物生长的状态 。 来到这里生活 , 好像很难让自己“卷起来” , 因为当你来到任何一个朋友的家里 , 大家只是静静地呆着什么也不做的时候 , 你的大脑仿佛一下就松弛了下来 , 你的全身似乎一下就放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