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团队|国产“新冠救命神器”诞生:体积小巧价格“美丽”( 二 )


为了让整个设备更加便捷 , 研发团队反复试验 , 还将人工血管长度较进口设备缩短了30% 。
关键“三宝”:“最强大脑”、抗凝血涂层、磁悬浮离心泵
“目前 , 通过第三方的权威评测 , 国产首台ECMO不仅在多个指标上与进口设备打成平手 , 在一些关键指标上甚至超越了进口设备 。 ”王云兵说 。
比如 , 集合了大部分功能芯片的“最强大脑” , 从外观呈现出来仅仅是一个“小方块” , 这个大胆又关键的创新 , 让业内人士都大吃一惊 。
“大家都没想到我们能做那么小 , 但是 , 结果就是我们真的做到了 。 ”王云兵说 。 刚开始 , 科研团队也是摸着石头过河 , 他们先研究了ECMO工作需要的关键功能 , 然后提出一个大胆的想法 , 这些功能是不是可以集合在一起?
根据ECMO的工作原理 , 大家决定大胆“闯”一下 。 好在 , 这个科研团队人数虽然不多 , 但麻雀虽小 , 五脏俱全 。 不仅有院士 , 还有临床医生 , 有专注医疗材料的研发人员 , 也有搞芯片设计的 。
20多个人一起埋头在实验室里研究 , 经过上千次不懈研发 , 终于打造出这个小巧的“最强大脑” 。
抗凝血涂层是国产ECMO的关键技术突破 。 研发团队试验了上千次 , 研发出最适合的抗凝血涂层 , 能有效减少血液在体外循环的损耗 , 测试结果显示比进口设备效果还好 。
无轴磁悬浮离心泵也是一个关键突破 。 王云兵告诉采访人员 , 团队开发的无轴磁悬浮离心泵流场分布均匀 , 对血液破坏更小 , 效率也比进口设备提升了20% 。
长期以来 , ECMO作为医疗器械领域的“核心武器” , 国内有不少团队都在研发 , 甚至不乏比王云兵所在团队更有实力、资源和财力的 , 说实话 , 能否出成果 , 王云兵和团队成员最开始心里是没底的 , 也顶着不小的压力 。
但他们从来没想过放弃 。 “2017年 , 我们团队决定要研发国产ECMO , 那个时候 , ECMO还鲜为人知 , 只是因为我们内心的执着 。 ”王云兵说 , 因为有几次 , 他和团队成员去医院了解情况 , 发现一些重症患者因为用不起ECMO , 不得不放弃治疗 。
至今 , 王云兵都还记得当年看到的那些无奈心痛的情景 。 “从那时起 , 我就决定一定要研发出国产ECMO , 不论有多困难 , 我们都要克服 。 因为 , 这是一件拯救生命的人生使命 。 ”他说 。
在最困难的时刻 , 团队的领队、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兴栋给予了很大的支持 。
今年83岁的张兴栋院士不仅全程给予指导 , 还力所能及给ECMO研发团队开通“绿色通道” 。 “去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 , 张院士明确跟我们说 , 你们把手里其他事情全放下 , 就一心一意攻关ECMO研发 。 ”王云兵说 , 这句话在当时给了他非常大的支持 , 让他看到老一辈科研工作者身上的爱国大情怀 。
如此“强大”的国产ECMO , 上市后的价格却很可能仅为进口设备的五分之一 。 “以后 , 越来越多病人将用得起ECMO了 , 越来越多基层医院也能拥有ECMO了 。 ”张兴栋院士充满期待地说 。
20余年科研积淀 “医工结合”激发创造力
在张兴栋院士看来 , 该科研团队之所以能在国内多家自主研发ECMO团队中脱颖而出 , 率先进入临床阶段 , 关键是有一支涵盖材料、医学、机械工程等多学科交叉互补的跨学科、跨地域协作公关团队 , 并且在此领域有长期丰富的积累 。 如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从事ECMO临床应用及相关研究超过20年;四川大学国家生物医学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作为中国第一个国家级生物医学材料及医疗器械科研单位 , 20多年来长期践行“医工结合”技术研发模式 , 在生物医学材料及器械科学与工程领域走在国际前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