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脑中植入芯片,马斯克的脑机接口公司想“包治脑病” | 焦点分析( 二 )


脑机接口是个年轻的行业 , 相关研究以及成果转化无法做到一蹴而就 , 这也侧面导致行业自律、供应链标准尚且存在空白 。 成立于2015年的非侵入式BCI研发独角兽「BrainCo强脑科技」相关负责人告诉36氪:“目前BCI行业甚至还没到可以相互竞争的阶段 , 没有所谓的真正的技术壁垒 , 企业都还在各自探索的阶段 。 ”
在大脑中植入芯片,马斯克的脑机接口公司想“包治脑病” | 焦点分析】“侵入式脑机接口离应用 , 我估计还得至少15年 。 ”结合目前的技术水平和模糊的应用场景 , 刘伟估计 , “目前也就仅限于疾病的探索 , 疾病的治疗、疾病的诊断都谈不上 。 ”
Neuralink暂时落后 , 但胜率不减
在侵入式BCI技术发展成熟、应用场景落地前 , 公众跨越对开颅的心理障碍也需要经过漫长的时间 。
一方面 , 破开人类的屏障、长久/永久性成为体内一部分的侵入式BCI , 依然会造成一定的安全风险 , 如细菌感染、人体排异反应 。
另一方面 , 就像几乎所有其他的现代科技一样 , 未来的BCI或许也会陷入道德伦理的沼泽 , 带来一系列无解难题:大脑的控制权在谁人手里?外来干预大脑会加剧社会不平等吗?谁能保证脑电波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安全?
即便在侵入式BCI发展较早的美国 , 普通民众对这项技术的接受度并不高 。 皮尤研究中心曾在2016年针对美国消费者发起一项有关大脑植入芯片技术的调查 , 其中69%的人群对这项技术表示担忧 。 即便知道BCI有可能提高注意力 , 66%的美国人依然不愿意使用 。
而对Neuralink来说更为近在眼前的考验 , 是通过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对临床试验的审批 。
对于涉及人体大脑的临床实验 , FDA一向吝于审批 。 2019年 , Neuralink就向FDA提出过申请 , 但铩羽而归 。 直到2021年7月 , FDA才首次批准了永久植入式BCI的人体临床试验 。 而这一先机落到了Neuralink最大的竞争对手、侵入式BCI研发公司Synchron身上 。
今年3月29日 , Synchron在美国神经病学学会第74届年会上宣布BCI设备Stentrode的安全性 。 4名在澳大利亚植入Stentrode的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患者参与了长达一年的监测 。
结果显示 , 患者可以使用计算机通过文本进行交流并完成日常任务 , 比如网上购物和发电子邮件 。 这也意味着在商业化的角逐中 , Synchron暂时领先了Neuralink一步 。
但侵入式BCI的商业化是场持久战 , 一名侵入式BCI的研发人员告诉36氪 , 乐观估计 , Neuralink的侵入式BCI设备从临床试验获批 , 到最后拿下FDA的医疗器械审批 , 起码得经历3-5年 , “这还不包括顺利商用所需要的研发、量产、推进合作等时间” 。
在这场持久战中 , 企业拼的往往是资源投入 。 光靠强大的资源聚集能力 , 背靠马斯克庞大财富帝国的Neuralink就能在进展上与不少企业拉开距离 。 刘伟介绍 , Neuralink最大的壁垒不是建立在技术上 , 而是建立在资金、人才、供应链等资源能力上 。
侵入式脑机接口的研发是一项“烧钱”的业务 , 刘伟观察到 , 不少国内侵入式BCI研发制造企业都陷入了资金链紧张的困境 , “1个亿 , 用了不到一年半 , 就要想办法继续融资” 。
但相对地 , 一般企业花两年完成的融资和技术迭代 , 有“钞能力”的Neuralink用半年就能做到 。 即便是在临床试验上先Neuralink一步的Synchron , 迄今为止共募集到约6500万美元 , 与募到约3.63亿美元的Neuralink相比仍是小巫见大巫 。
今年8月20日 , 马斯克与Synchron就投资事宜进行了洽谈 。 知情人士对彭博社透露 , 这次洽谈的起因源于Synchron在临床试验进程上赶超了Neuralink 。 对Neuralink而言 , 打不过 , 还能买 。 只是马斯克想让Neuralink称霸行业的念头 , 已经昭然若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