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抢泡泡玛特的生意?( 二 )


居于第二梯队的品牌 , 玩家群体也很庞大 。 泡泡玛特天猫旗舰店粉丝数为475万 , 52TOYS、寻找独角兽、若来三个品牌旗舰店粉丝数目前分别为68.3万、60.5万和37.8万 , 虽然差距仍然明显 , 但从打地基到全面爆发 , 潮玩品牌短则仅需一两年 。
相较于泡泡玛特 , 第二梯队的品牌们也有明显缺点 , 如热门IP过少、缺乏自有IP和独家IP、过度依赖授权IP、创新能力不足等等 。 如若克服各自瓶颈 , 二线品牌之中仍有机会跑出下一个千亿市值的上市品牌 。
和在国内市场坚持自营的泡泡玛特不同 , 二线品牌和各类潮玩、文创用品零售连锁品牌建立了代销关系 , 以便快速下沉 。 「新熵」观察到 , 部分三四线城市的商场内 , 已经有若来等品牌的盲盒产品 。 但泡泡玛特的直营店多位于一二线城市 , 难以触达更下沉的市场 。 这导致许多三四线城市及以下地区的消费者对于盲盒的认知 , 被二线品牌所抢占 。
谁在抢泡泡玛特的生意?
文章图片
坚持自营 , 拉高了泡泡玛特的线下运营成本 , 也为泡泡玛特的下沉凭添了阻碍 。 而二线品牌们所依托的潮玩、文创用品零售连锁品牌 , 商品品类丰富 , 目标消费群体也更广 , 自然有利于二线品牌的成长和扩张 。
而位于第三梯队的小众品牌和工作室品牌 , 本质上都是规模较小或起步不久的潮玩品牌 , 两者虽有交叉但也有所区别 。 工作室品牌通常由一个或多个设计师主导 , 小众品牌则不一定有设计师深度参与 , 部分产品设计感较差 。 部分工作室品牌已经积攒了一定的粉丝量级 , 等到粉丝规模持续扩大、引入资本参与 , 便可晋升为二线品牌 。
位于第四梯队的独立设计师 , 则是单打独斗的IP生产者 。 但是独立设计师也不是绝对的单打独斗 , 他们背后出现了多个平台 , 帮助其完成IP孵化的各个环节 。
独立设计师通常会在小红书、微博等社交平台发出IP概念图 , 进行圈粉 , 等到粉丝规模达到一定量级 , 便在摩点一类的创意平台启动众筹 。 等到众筹结束 , 独立设计师们又会在Lockerr等IP孵化平台完成发售产品、运营IP、组建社群等流程 。
谁在抢泡泡玛特的生意?
文章图片
在小红书、摩点、Lockerr上 , 一个独立设计师IP孵化完成
需要强调的是 , 受资金限制 , 工作室品牌和独立设计师们往往没有能力推出制作和玩法更复杂的盲盒 , 而多是选择推出独立售卖的大体 。 泡泡玛特自身也有许多大体产品 , 价格多在500-1000元之间 。 工作室品牌和独立设计师IP想要俘获粉丝 , 则需要在IP设计上更具亮点 , 这导致目前国内的工作室IP和独立设计师IP的大体设计十分内卷 , 精美异常 。
工作室IP和独立设计师IP的大体价格也多在500-1000元之间 , 但由于售卖数量较少 , 而开模成本又很高 , 所以工作室或独立设计师推出一款大体 , 利润远不及一二线品牌 。
独立设计师陈月告诉「新熵」:“我最开始推出的两款大体 , 支付给工厂的各项成本是15万多元 。 粉丝不算多 , 所以只定了600个 , 单个售价500元左右 , 大部分都卖掉了 。 总体算下来 , 忙活半年多 , 这两款大体挣了不到15万 。 ”
至于后续会不会继续做潮玩 , 陈月表示 , “现在是潮玩发展的最好时期 , 而且我的IP已经有一定粉丝基础了 , 当然会继续做 , 看看能发展到哪一步 。 目前我已经在开发另外两个IP了 , 也在组建个人工作室 。 ”
15年前 , 香港设计师王信明创造了Molly这一IP 。 5年前 , 王信明签约泡泡玛特 , Molly也被纳入泡泡玛特麾下 。 谁也无法预料到 , 之后的短短三四年时间里 , Molly成为泡泡玛特的王牌IP , 参与铸就了泡泡玛特这一潮玩帝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