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空 AI让文物“动”起来( 二 )


同样尝试用AI修复文物的还有三星堆遗址 。 今年6月 , 腾讯与四川省文物局共同探索AI识别文物修复技术 , 通过将文物碎片3D扫描、建立数据库 , 再由AI根据器物颜色、纹理、断面的形态等信息计算拼接的可能性 , 从而提高考古人员的效率 。
AI丰富文保形式
“文物医生”高效去病害 4K画质助专家远程无障碍“会诊”
【|穿越时空 AI让文物“动”起来】除了考古发掘和考古修复 , AI在文物保护方面也开始尝试发力 。 近期 , 在敦煌研究院内就有一位AI“文物医生”正在接受培训 。 敦煌研究院院长赵声良曾表示 , 壁画的病害研究与修复是一大难题 , 其病害种类繁多、形态复杂且缺少自动化标注工具 , 其识别和分割往往需要耗费大量专业工作人员的人力成本 。
针对这一难题 , 腾讯多媒体实验室为敦煌研究院提供了AI病害识别技术 , 该技术可以通过深度学习敦煌壁画病害的相关数据 , 让AI学会为壁画“看病” , 从而实现自动化且高效的壁画病害分割与识别 。
此外 , 腾讯实验室向采访人员透露 , 后续他们也将开发沉浸式远程会诊系统 , 实现4K超清画质的360度沉浸式画面展示 , 让不同地域的专家均可清晰查看现场情况 , 实现无障碍远程文物会诊 。
与此同时 , 在华南理工大学古籍保护与利用研究中心也有一台AI“文物医生” , 其名为“智能化古籍脱酸增强装置” , 一批批岭南古籍通过它得以被套上“保护衣”——分页、预真空、雾化、真空干燥 , 经过这些步骤后 , 一本或将面临风化消失风险的古籍就可“重获新生” 。 而达到了脱酸加固效果的古籍 , 其“体内”的酸性物质可以被中和掉 , 从而起到延长纸张寿命的作用 。
“AI+考古”成本是最大限制
专家: 应探索技术和考古怎么结合
基于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考虑 , 目前利用AI技术修复文物还不算普遍 。 针对大部分的可移动文物 , 考古工作者们往往采取传统的陶片黏对方式 , “从时间成本看 , 目前的AI技术会要求我们先扫描再建模 , 但这个过程耗时可能和我黏陶片的时间差不多 。 ”唐际根说 。 以敦煌壁画为例 , 一幅壁画的还原离不开机器学习 。 “比如一张只有半截的壁画 , 就需要AI先学习左半截 , 掌握色彩的饱和度、图案结构等信息之后 , 才能复制右半截 , 但如果图案本身为非对称结构 , 那么机器就无法学习 , 需要艺术史学家将相关信息交给机器 。 这需要大量的时间成本 , 更需要技术人员与考古学家的磨合 。 ”
崔勇也同样强调这一点 , 他说 , 目前在考古领域出于成本考虑 , 针对一些可移动文物依旧会采用人工绘制或数码相机拍摄等方式 。 “一方面是经济成本 , 另一方面使用这些AI设备存在技术门槛;但对于野外数据采集 , 往往考古学者一人就可以开展 。 相比之下 , 水下考古则对技术和设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它的必要性以及投入产出比更大 。 ”
尽管成本高昂 , 但唐际根与崔勇等学者依然认为“AI+考古”值得尝试 。 “AI技术是工具 , 考古才是主要前提 , 高科技应该是辅助考古研究的手段 , 而不应该成为噱头 。 目前我们的很多考古技术还需要探索 , 可以多积累经验和案例;同时更需要关注技术和考古怎么结合 , 才能实现在有限的财力、人力情况下减少成本 , 提高投入产出比 。 ”唐际根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