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机接口技术,探索充满幸福感的神奇应用( 二 )


雷达领域的专家们已经逐渐从这个融合智能化的角度入手 , 解决领域内的各种难题:空军雷达学院教授丁建江、中国电科首席专家曹锐、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毕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韩香娥等专家都在各自的研究方向中使用到了这种思路 。 而十四所喻超博士 , 则是换个思路“向蝙蝠学习” , “我们可以从大棕蝠的动态生物声呐系统入手 , 研究蝙蝠如何实现空间导航 。 ”喻超发现蝙蝠的海马体中存在信息编码 , 并且声呐信号也会对该编码产生影响 。  
人机混合智能技术研究 , 还受制于对大脑生理机制的理解匮乏 。 “人类在探寻大脑的功能时 , 总是忽略了小脑的重要性 。 ”南京脑科医院教授石静萍为小脑“正名” , 基于长期对老年痴呆症的临床研究 , 她的团队发现了小脑参与认知情感调控的新功能以及小脑的精确功能定位 。 湘雅医院教授刘劲芳则对重型颅脑外伤的修复有着丰富的经验 , “配合脑机接口技术 , 可以更快更准确地定位到创伤区域 , 为病人争取宝贵的治疗时间 。 ” 
清华大学任天令教授团队研究有生物相容性、便携性的柔性电子技术 , 他们将柔性电子芯片贴在人的喉咙处 , 可以分析出人想发出的类声音信息 , 替不能说话的人们发声 , 称为“人工喉咙”;华中科技大学周文利教授对碳纳米管网络构建的物理储层进行了计算优化 。  
“以前的大型能源设备思路很简单 , 就是把小型能源堆叠起来 , 有很多局限性 。 而大脑的工作方式提供了灵感 , 与无数个神经元传递信号类似 , 我们设计了一个方案 , 让多个能源通过传递脉冲的方式传递能量 , 让大型能源设备‘活起来’ 。 ”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向勇介绍 。 他在报告最后引用了法国小说家儒勒·凡尔纳的名言:“但凡人能想到的事物 , 必有人能将它实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