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赚到亏本,共享充电宝的生意不香了?( 二 )


今年7月 , 有媒体报道 , 美团共享充电宝负责人离职 , 正在抛弃自营点位 , 已有33个城市交由代理商接盘运营 。 而来电科技在2020年就已经增速放缓 , 战略收缩 , 市占率在10%以下 。
共享充电宝玩家一路走来 , 从2017年站上风口 , 2019年共享经济遇冷 , 领域内形成“三电一兽”格局 , 至2020年四家均受疫情冲击 , 美团以及深耕代理商模式的搜电伺机发展跻身头部 , 再到今年上半年 , “小竹兽”格局形成 。
艾媒咨询创始人张毅对深燃表示 , 资本市场对于共享充电宝市场的盈利情况 , 竞争的激烈程度及市场的不确定性 , 尤其是盈利的长期稳定性 , 依然信心不足 。 变现模式单一、重资产、高投入、没有技术壁垒、产品服务同质化成为了共享充电宝行业被诟病的地方 。
涨价难得逞 , “好借难还”乱象继续
从业者们都很清楚 , 行业早已从野蛮增长期步入成熟期 , 竞争的核心要素并没有发生本质变化 。
共享充电宝行业的业务核心一直是依赖共享充电宝的租金收入 , 以怪兽和小电为例 , 这部分营收占比都是90%以上 。 要想保持增长 , 一是靠涨价 , 二是靠抢占商户点位、铺设更多设备 。 但激烈竞争下 , 行业的内耗越来越严重 , 天花板也越来越明显 。
共享充电宝“疯狂涨价”今年以来备受吐槽 。 常见价格区间为2-5元/60分钟或1.5-2.5元/30分钟 , 但遵循着不同区域不同商户定价不同的原则 , 共享充电宝在热门景区、酒吧等场合的价格能达到10元/小时 , 网友称“比特斯拉充电还贵” 。
更重要的是 , 涨价的策略也很难一直实施下去 。 今年6月 , 怪兽、小电、来电、街电、搜电、美团等核心玩家都被约谈 , 8月30日 ,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消息称 , 已对这几家共享消费品牌的426万台机柜进行整改 , 最高价格机柜占比不超过1% 。 价格涨势得到遏制 。
涨价这条路走不通了 , 共享充电宝玩家的用户体验依然槽点不少 , 最典型的便是“好借难还” 。 今年11月 , 上海消保委调查发现 , 有40%的消费者反映充电宝在已经归还后很长一段时间还在计费 , 有23%的消费者反映在使用完充电宝后 , 因附近网点少、机柜无空位、夜间关门或人为阻拦等原因难以找到空余机柜 , 导致无法及时归还而被持续收费 , 联系客服也无法提供解决方案 。
截至11月30日 , 在黑猫投诉平台 , 小电科技的投诉量达到了17550条 , 怪兽充电的投诉量已经达到9754条 。 其中近期的绝大多数投诉 , 都与“好借难还”有关 , 有用户归还充电宝后依然还在计费 , 等过了一两天、甚至一两个月之后才被通知扣费 , 最高达99元 。
从大赚到亏本,共享充电宝的生意不香了?
文章图片
来源/视觉中国
共享充电宝业务发展的另一个关键是抢夺点位 , “得商户者得天下” 。
为了拿下更多商户 , 共享充电宝企业们会给商户高额入场费以及高分成 , 演变成“给商户打工” 。 三季度财报中 , 怪兽充电的销售与市场费用为8.14亿元 , 占当季营收的比例达到87.53% , 同比增长23.8% , 主要就是促进网络合作伙伴的激励费用增加 , 由于POI(点位)覆盖率扩大和人员相关开支的增加而导致 。
在一二线城市投放量渐趋饱和后 , 当前 , 赛道玩家将重点放在了三四线及以外的下沉市场的开拓上 。 为了拼下沉市场 , 相较一二线城市的直营模式 , 行业重视起代理商模式 。 而代理商模式更加依赖一线工作人员的商户资源 , 竞争更加低维 , 却更加激烈 。
黄豪是某头部共享充电宝的代理商 , 他告诉深燃 , 很多地推人员、代理商为了拿下商户 , 往往会承诺高分成 , 但最后很难完成承诺 。 黑猫投诉平台上 , 也有商户称 , 与怪兽充电合作 , 在店里放了一台六口充电宝机柜 , 合作了几个月 , 把机器撤走后却不按约定分成 , 客服人员也一直联系不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