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sd|大容量、高耐用——Crcuial英睿达MX500 SSD 4TB版本完全解读( 二 )


对SSD来说 , 容量越大 , TBW越大 , 但你为每GB投入的成本其实是随之减少的 。 OK , 相信朋友们都想知道这块英睿达4TB的 MX500到底有多少耐用度吧——1000TBW , 是的 , 你没看错 , 也就是1PB;2TB的这一参数为700TBW;而1TB的参数上次朋友们也看过了 , 360TBW , 是不是顿时就感到手里这块4TB的SSD特别香了呢!

TBW , 换一种说法 , 毕竟这是厂商人为设定的数值 。 SSD寿命跟硬盘的闪存颗粒关系非常密切 。 打开盘片 , 我们就可以看到PCB板上正反各排布了两颗 1TB的闪存颗粒 , 编号为Micron“IKE2D NY135” , 记忆好的朋友应该还记得1TB版本安装了两块编号为“0SB2D NW952”的500GB闪存颗粒 , 根据后5位的FPGA编号可以查询到它是美光的96层堆叠3D NAND TLC颗粒 。
不过访问国外网站的速度真是慢 , 加上对美光的查询系统还不太熟 , 需要先查询配件编号 , 才能查到具体参数 。 这次效率高多了 , 很快就查得NY135的FPGA编号对应的是176层的TLC颗粒 。 之前P5 PLUS的颗粒FPGA编号为NY124 , 我们无从得知两种颗粒的等级差别 , 不过可以确认的是 , NY开头的FPGA编号专指176层的TLC 。

在闪存上我们最后还较了一次真 , NY124我们已经在P5 PLUS的测试中获知其MTTF(平均失效前时间)为200万小时 , 在网上查得NY135的MTBF(平均故障间隔时间)为180万小时 , 这两个指标其实是有一定差别的 , 并不一定能真正证明两种颗粒就一定会有差别 , 我们也会向厂商进一步确认这个指标 。
从3D NAND技术路线来看 , 从96层跨越到100+以上 , 各家存储厂商都付相当大的投资和时间才跨越了这个界限 。 在征服更多闪存层数上各家都有自己的技术 , 如何能让字线(带有存储单元的活动层)占比更多 , 如何能让控制电路不干扰堆栈结构……
镁光在Intel合作时 , 采用的是浮动栅极单元架构 , 在独立开发产品之后 , 立即采用了更新的电荷捕获单元架构 , 而且在短暂经过128层的技术积累后 , 迅速推出176层的闪存单元 , 镁光的技术积累可见一斑 。 不仅如此 , 在上个月我们测试了英睿达第一款PCIe 4.0 SSD——P5 PLUS之后 , 176层TLC很快便降维打击 , 直接就应用在了一款SATA接口的SSD之上 , 英睿达在产品设计上还是极为厚到的 。

在主控方面 , 4TB与1TB版本采用了相同的慧荣SM2259H(前代产品上为SM2258)扩展参数略有不同 , 为AD P1H339.00 。 慧荣这个主控在SATA领域算是较为高端的 , 虽然只有四个读写通道 , 但每个通道能支持8CE片选信号 。 要知道 , 不少低端的NVMe的主控采用的是8通道、4CE的配置 , 两者的数据吞吐量其实是一样的 , 所以看主控不要惟通道论 。 主控相同 , 所以4TB的标称的连接读写速度与1TB完全相同 , 仍为560MB/s和510MB/s 。
另外 , 我们之前评测也提过 , MX500支持NANDXtend纠错码 (ECC) 技术 , 可延长颗粒寿命 , 提升解码效率 , 且能提供端对端数据路径保护能力和SRAM ECC能力等企业级功能 , 加上内置的高级Direct-to-TLC和SLC Caching算法 , 从数据可靠性角度为SSD拓展了应用场景 。



提供独立缓存是MX500一直非常受欢迎的地方 , 4TB版本的内存颗粒编码为“1LP77 D9SHD” , 在镁光官网上查询可获知 , 这是一块4GB的DDR3-1866的DRAM , 位宽为x16 。 这也是MX500的惯例 , 为每TB提供1GB的独立缓存 。


MX500的内部空间其实大家也比较熟悉了 , PCB板还未占到2.5英寸盘面的一半 , 在主控一面上 , 主控和两个闪存颗粒都贴有硅脂 , 不过是两个颗粒共用一块硅脂 。 我们都知道 , 相对主控 , 颗粒的发热量是较小的 , 之所以要给这两个颗粒补一块硅脂 , 原因恐怕还是离主控较近而做的改善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