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SQL|东南亚网约车巨头上市,软银和Uber也成了赢家?( 二 )


2014年 , 即创立后的第二年 , 这家创企进入印尼市场 , 与当地最大的网约车平台Gojek展开竞争 。 2014年4月 , 该公司从新加坡主权财富基金淡马锡(Temasek)的Vertex Ventures获得了第一笔500万美元的机构投资 。 不久之后 , Grab将总部搬到了新加坡 。 2017年初 , Grab进入缅甸和柬埔寨市场 , 同时Grab开始进军金融科技领域 , 在2017年秋季推出了GrabPay钱包 , 并在次年成立了Grab金融集团 。
只是在不断的扩张中 , 其资金压力也越来越大 。
这时候 , 软银和Uber对这家新加坡创企产生了“兴趣” 。 2017年开始 , 已经耕耘东南亚市场良久的Uber似乎对市场失去了信心 。 毕竟从2013年进入多地网约车市场后 , 基本上都是在赔钱赚吆喝 。 于是乎 , 2018年三月Uber对外宣布将退出东南亚市场 , 并把该地区所有业务出售给了Grab 。
除了新加坡 , Uber同时计划退出的市场还包括印尼、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越南、缅甸以及柬埔寨 。 同年5月7日 , Uber首先退出新加坡市场 , 其在东南亚的网约车和UberEats业务全部归属新晋独角兽Grab , Uber则以此换取了后者27.5%的股份 。
在拥有近6.5亿人口的东南亚市场 , 这笔交易打破了当时的记录 , 成为该地区网约车行业史上金额最大的一笔并购案 。
在当时的这笔交易中 , 软银、Uber都不是输家 。 其中 , 软银是后面这大家网约车平台的股东 , Grab在2018年最大的一笔(约25亿美元)融资 , 也是软银领投 。 经过软银的多次加持 , 接下Uber业务的Grab当时的估值已经达60亿美元;而对于Uber来说 , 虽然退出了东南亚市场 , 但拥有Grab 27.5%的股份 , 意味着之前在整个市场近7亿美元的投入 , 已经换回了近17亿美元的股权 。 至于Grab , 更应该心满意足 , 因为有了继续烧钱的资本 。
为了在东南亚市场与Grab和另一家印尼初创公司Go-Jek对抗 , Uber此前每年要投入约2亿美元资金 。 随着Uber撤出 , Grab接管了其外卖业务UberEats , 并于同年5月推出了Grab food 。 此时的Grab已经坐到了东南亚网约车行业头把交椅上 , 此举同时也给对手Go-Jek带来了不小压力 。
到了2019年初 , 在东南亚市场Grab的业务已经覆盖了190多个城市 , 远超Uber和Go-Jek的市场总和 。 尽管Go-Jek的背后投资方包括谷歌和腾讯 , 但是也没能压制住Grab的爆发式增长 。
到了2020年12月 , Grab通过与当地电信巨头Singtel的合作 , 在新加坡获得了数字银行牌照 。 Grab持有合资企业60%的股份 , 该公司随后在马来西亚申请了数字银行牌照 , 并与合作伙伴Emtek集团(Emtek Group)一起与印尼当地的银行展开和各种合作 。
东南亚创业市场的一记“响锣”Grab此番能够顺利上市 , 也对东南亚地区的互联网创业市场带来了一股难得的活力 。 近一年来 , 东南亚的创业生态环境开始逐渐爆发 , 今年东南亚地区的独角兽公司数量已跃升至20多家 , 超过了过去10年的总和 。

不过 , 在Sea Limited于2017年上市后 , 当地创业领域并没有迎来更多的高潮 。 而Grab引领了这波SPAC上市热浪 , 后续将会带来GoTo的跟进 , 以及印尼的Kredivo和新加坡的Property Guru等多家东南亚创业企业的追随——是的 , 这些企业大多都在争取明年通过纽交所的SPAC方式上市 。 另外东南亚地区相当活跃的电商物流创企Ninja Van , 以及二手车交易平台Carro等公司 , 也表示有兴趣在未来一至两年通过类似方式上市 。
这里再简单介绍一下SPAC模式(Special Purpose Acquisition Company ) , 即特殊目的收购公司 。 与传统意义上的买壳上市不同 , SPAC是自己造壳 , 即投资方首先在美国设立一个特殊目的公司 , 这个公司只有现金(没有实业和资产) , 成立后的公司将用于投资并购正打算上市的目标企业 。 目标公司则会通过和已经上市SPAC并购 , 迅速实现上市融资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