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家|诗意感受是人工智能体验不到的( 二 )


封面新闻:提到人工智能 , 最常提到的一个说法是 , 人工智能跟人的本质差别在于 , 前者没有情感 。 虽然人工智能机器人能写诗 , 虽然一些诗写得也不错 , 但往往被批评缺乏人的灵动 。 你如何看待这个说法?
徐英瑾:情感、身体感受的确是很特殊 。 “春风又绿江南岸” , 人多多少少是能感受到春风的滋味 , 从而感受到小小的幸福 。 这跟身体感觉、视觉感觉有关联 , 是身体在体验一系列词汇的运用 。 人工智能缺乏的就是以这个身体体验为基础的微妙校对 。 机器人写诗就是词汇的大数据使用 。 你看小朋友写作文其实有点像人工智能——容易犯堆砌词汇的问题 , 看到大人用什么词自己也用 , 缺乏成年人有的分寸感和校准感 。 我本人也写小说 , 有时候会把自己的小说翻成英文版 。 第一遍会使用机器软件翻译 , 然后我来重新改 。 人工智能大大减少了我的工作量 。 但我发现 , 韵律感和身体感是机器最不擅长的 。 另外就是幽默感、谐音“梗” , 也是机器人无能为力的 。 因为要感受和传达谐音带来的幽默 , 必须得有身体感官和发声器官 , 而机器是没有的 。 将来机器会不会有 , 目前还不确定 。 总体来说 , 情感是基于肉体 , 灵肉一体 ,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一种状态 。
人工智能应朝着离线机器人方向发展
封面新闻:目前关于“元宇宙”的讨论和关注度非常高 。 有很多不同的视角去阐述和理解 。 你本人对之如何理解?
徐英瑾:我理解的“元宇宙”是与现实社会平行的一个网络虚拟王国 。 在这个虚拟王国里 , 人可以像使用真金白银一样购买现实物品 , 性质更接近比特币 。 但对这个也有疑问 。 人类其实很脆弱 , 一个小小的条件变化 , 就能导致人没法享受元宇宙 。 比如现实中缺乏基本的电力供应 , 或者人的健康出现了问题 。 这个虚拟王国意义也不大 。 虚拟的手脚 , 毕竟还是不如真实的手脚可靠 。 我们要冷静观察思考这个概念到底会怎么发展 。 当判断一个概念时 , 我始终不会忘一个标准:是否低碳环保 。 像马斯克造的火箭 , 是可以反复利用 , 而且是实实在在的真实火箭 , 不是虚拟的 。 我认为 , 对人工智能的开发 , 应该朝着离线机器人服务的方向 , 对能源的依赖不要太强 。
封面新闻:就目前来说 , 要去建构“元宇宙” , 有哪些必须突破的技术障碍?
徐英瑾:比如说 , 带宽 。 虚拟王国的搭建需要很大的带宽 。 现实中要有各种网络基站的建设 。 要知道 , 在世界的很多地方 , 连2G还不顺畅 。 还有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是否足够成熟 。 另外就是 , 疫情发生后 , 世界很多地方的供应链出现断裂 。 如果基本能源丧失 , 现实生活都成问题的话 , 人们对虚拟世界的向往还有多少动力 , 也是值得思考的 。 最值得关心的是 , 构建一个庞大的网络世界 , 需要消耗很大能源 。 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很脆弱 , 我们的地球比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更加脆弱 , 而且彼此联系太密切 , 一损俱损 。
封面新闻采访人员 张杰 实习生 李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