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赛|当谈论“科技冬奥” 我们能谈论什么

北京冬奥会迎来开幕前最后一次全面实战检验 。 自今日起 , “相约北京”系列冬奥测试赛之国际雪联单板滑雪和自由式滑雪障碍追逐世界杯、北欧两项洲际杯、国际雪联跳台滑雪(男子/女子)洲际杯、冬季两项国际训练周将相继在张家口赛区举行 。 科技元素又将延续此前在冰上项目测试活动中的热度 , 继续提升人们对冬奥会的期待 。
本轮北京冬奥会国际测试活动从10月已拉开序幕 , “冬奥有哪些黑科技?”持续引发各界关注 。 据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司长吴远彬介绍 , 在本轮测试活动过程中 , “科技冬奥”重点专项共有61个项目228项技术成果陆续在运动员训练及相关冬奥筹备工作中测试应用 , “我们要用好近期系列测试赛机会 , 推进各项目研发成果实际测试应用 , 确保重点专项成果在北京冬奥会用得上、用得好 。 ”
这是一场准备充分的战役 。 “从申冬奥成功伊始 , ‘科技冬奥’就成为冬奥筹办工作的关键词之一 。 ”在近日举行的北京冬奥组委科技冬奥发布会上 , 北京冬奥组委技术部部长喻红回顾过去几年的科技冬奥工作“有规划 , 有成效 , 有期待” 。
规划早已开始 。 据吴远彬介绍 , 2016年11月 , 科技部就联合北京市政府、河北省政府、北京冬奥组委、国家体育总局等地方和部门研究制定了《科技冬奥(2022)行动计划》 , 围绕“零排供能、绿色出行、5G共享、智慧观赛、运动科技、清洁环境、安全办赛、国际合作”等8个方面开展工作 , 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设立“科技冬奥”重点专项 , 在科学办赛、运动科技、智慧观赛、安全保障、绿色智慧综合示范5个方面部署任务 , 先后部署安排了80个项目 。
经过5年努力 , 在今年2月、4月举办的“相约北京”雪上、冰上测试活动中 , 围绕场馆、运行、指挥、安保、医疗、气象、交通、转播等关键场景 , 已有37个项目的133项新技术成果在测试赛中落地应用 。 科技成效的显现 , 也让北京冬奥会在筹办阶段就给世界留下了“智能场馆”“绿色办赛”“安全防疫”等初印象 。
“新技术在北京冬奥会的实际应用情况 , 首先关注的是场馆 , 这是举办奥运会的基础条件 。 ”在喻红看来 , 通过技术攻关 , 每个竞赛场馆都有着十足的“科技范儿”——作为北京赛区唯一新建的冰上场馆 , 国家速滑馆“冰丝带”采用世界跨度最大的单层双向正交马鞍形索网屋面 , 用钢量仅为传统屋面的1/4;被称为“雪游龙”的国家雪车雪橇中心采用“毫米级”双曲面混凝土喷射及精加工成型技术 , 1.9公里赛道一次性喷射浇筑成型;国家游泳中心由“水立方”转为“冰立方” , 应用装配式快速拆装和调平动态监测技术 , 20天内就可以完成“由水到冰”的场地转换;首钢滑雪大跳台研发了正四面体的模块及正四面体连接节点 , 可以实现不同比赛的赛道剖面转化 。
此外 , 物联网、人工智能技术正在将鸟巢建设成为数字、低碳、智能体育场馆 。 备受关注的5G信号覆盖了所有场馆和连接场馆的道路 , 即便是高速行驶的京张高铁也有稳定、连续的5G信号覆盖 。 喻红表示 , 这就为超高清视频、各项智能服务等新的应用场景提供必要的网络连接 。
“智能”还体现在气象预报上 。 冬奥会高山滑雪、跳台滑雪、空中技巧等室外项目需要十分精准的气象预报 , 气象状况决定了某些比赛项目是按时开赛 , 还是需要延迟举行 。 冬奥气象预测系统 , 可实现“百米级、分钟级”精准气象预报 。 喻红透露 , 在今年2月份测试活动中 , 根据气象预报对12场比赛、训练进行了赛程调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