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华为工程师跨界,坐拥1000万农民粉丝( 二 )



持续输出课程内容 , 需要师资力量保障 。

天天学农的老师们分为实战派和学院派两大类——前者有数十年的农业一线实操经验 , 种植经验丰富、实操性强 , 表述方式“接地气”;后者则侧重专业理论指导 , 拟定体系化的教学大纲 , 讲清楚具体操作背后的原理、逻辑 。

目前 , 平台合作的高校、农技站、植保站、协会组织等机构达到百余所 , 签约合作讲师数量超2000名 。



跨界养成

中国职业农民超8000万 , 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力军 。 一个平台就吸引了600余万用户注册 , 天天学农有绝招 。


天天学农打磨出一套标准化的课程开发流程 , 覆盖内容选题、师资选择、大纲拟定、拍摄制作、包装上线等环节 。

赵广认为 , 最重要的是选题环节 。 “职业农民们关心的是 , 学了你的课程 , 能给我带来什么?学习成果要体现在经济效益上 , 比如降低成本、增加产量、提升品质 。 ”

以终为始 , 团队总结出选题标准——学得会、听得懂、用得上 , 普适不同职业背景、年龄阶段和受教育水平的农民 。

赵广回忆道 , 在一门判断果树是否存在某种缺素的课上 , 老师提到缺乏某种营养元素 , 落果率将达到30%-40% 。 从技术原理、量化统计角度 , 这种表述没问题 。 但农户表示 , 在实际场景中 , 果园动辄上百亩 , 难以像实验室一样 , 一棵课确认落果数量 。

因此 , 落果率指标无法作为快速判断缺素的依据 , 天天学农团队就改为采用更直观的观测方式 , 例如叶片出现某些斑驳症状 , 呈现异常颜色等来做判断 。


迅速根据用户反馈更新内容 , 天天学农集结了一批来自农业、教育、互联网、媒体、出版等不同背景的课程研发人员 。

多领域融合的特质 , 也体现在创始人的履历上 。

赵广是电子信息、软件工程专业出身 , 曾在华为工作了8年 。 他在大学期间创立电子书论坛 , 工作后又牵头成立了IT社区“运维派” , 后来把业务卖给了一家北京IT培训公司 。

赵广在农村长大 , 2017年受同学邀请 , 创立天天学农 。

“农业朝着规模化方向发展 , 种植结构从粮食作物转变为果蔬、药材等经济作物 , 出现了职业农民群体 , 追求新品种、新科技、高利润 , 加上网络信号覆盖和智能手机普及 , 万事俱备 。 ”赵广决定 , 要做一个农民职业教育平台 。

互联网人跨界农业 , 在内容传播上很“时髦” 。

创立之初 , 团队就搭建了天天学农微信公众号 , 一年后扩充为柑橘号、葡萄号、苹果种植技术、植保大讲堂等十余个细分矩阵号 。 2019年 , 头条、抖音、快手正流行 , 赵广一个没落下 , 入驻各种平台 。

“持续布局新媒体矩阵 , 核心逻辑是观察用户在哪 。 ”他补充道 , “关注到年轻人的浏览习惯 , 最近我们开始在小红书、b站上做内容分发 。 ”

赵广透露 , 天天学农的新媒体矩阵粉丝已逾1000万 。



思变求远

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 , 到2021年底 , 我国返乡入乡创业人员达到1120万人 。

“早些年 , 讲得更多的是‘返乡创业者’ , 大多出生在农村 , 到城里打工又返回家乡 。 ”赵广感受到了变化 , “现在叫‘返乡入乡创业者’ , 原本生长在城市 , 选择农业赛道作为职业发展方向 , 一批批新农人崛起 。 ”

天天学农的用户集中在25-50岁 , 占比约75% 。 面对更开放包容的新农民 , 平台不断推陈出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