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删除事务所|连死亡都要进入网络世界,数字遗产到底该删还是留?

人生删除事务所|连死亡都要进入网络世界,数字遗产到底该删还是留?
文章插图

图源:摄图网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锌财经(ID:xincaijing),作者:陈伊婷,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去年夏天的一个晚上,小迪在python学习交流群里收到一则讣告,是一位大学生的母亲替他向社交账号里的所有人告别。小迪不认识逝者,却依然感到怅然若失,这名20岁的大学生,不仅在现实中离开了,在网络上也彻底消失了。
几天前,苹果内测了数字遗产功能,该功能可让用户设置自己的遗产联系人,在用户去世时允许其访问相关信息。
要知道,一向以保护个人隐私为核心准则的苹果,曾在相关条款中明确指出,用户账户不可转让,且Apple ID中所享有的任何权利,都将在用户证明去世后删除。
如今态度强硬的苹果做出了妥协,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网络与现实捆绑得越发紧密,连死亡都要进入网络世界,曾经的乌托邦,越发趋向于一个数字社会。
《2020中华遗嘱库白皮书》数据显示,疫情后中华遗嘱库上线了“微信遗嘱”小程序,2020年收到了7万份遗嘱,有10.69%的80后提到了虚拟财产,90后则有21.35%,主要操心的是微信、支付宝、QQ、游戏账号中的虚拟财产。
这一代人生于网络世界,也将在赛博空间中死去,他们留下的数字遗产比重也在不断攀升。
【 人生删除事务所|连死亡都要进入网络世界,数字遗产到底该删还是留?】如何处理数字遗产这个问题,再一次被摆到台前。
数字遗产删还是留?数字遗产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数字资产,如游戏装备,虚拟货币等可以换算成具体资产的内容,在法律上也是可以被继承的;另一类则是具有人格属性的数字遗物,如社交账号里的朋友圈、聊天记录、相册等,这些内容不被《继承法》所保护。
简单来说,Q币可以被继承,但是QQ号未必。
在互联网时代,如何处理第二类数字遗产颇受争议,逝者账号该留还是删,一直没有定论。
通常情况下,亲属希望知道更多逝者生前的信息,方便处理后事。2012年德国一个女孩意外身亡,父母希望得到女儿的Facebook账号,查明女儿是否因为校园欺凌而选择自杀。Facebook不同意,父母就把Facebook告上法庭,最后法院把账号归属权判给父母。
对有些人来说,真正的死亡,是被遗忘。所以数字遗产,便成了逝者与生者的纽带。
有人把父亲生前的信息收集起来,创造了Dadbot,模拟父亲生前的语言习惯,继续陪伴自己。有人把自己的游戏资产——一个玩了4638个小时的《文明4:超越刀锋》账号留给了孩子,羡煞无数人。
然而,对于另外一部分逝者而言,数字遗产或许是不想被找到的黑匣子。
2019年,一位22岁的女孩不幸飞机失事,不怀好意的人偷窥她的社交账号,认为她“锦衣玉食”、“受异性欢迎”,反而对她进行人身攻击。生前小心翼翼藏好的秘密,在死后被人轻易扒光。发泄在微博小号里的阴暗情绪公之于众,社交网络里的中二言论被家人知晓,和恋人的聊天记录曝光被迫出柜。
人生删除事务所|连死亡都要进入网络世界,数字遗产到底该删还是留?
文章插图

日剧《人生删除事务所》里,主人公的工作就是在委托人死后为其删除电脑、手机中的电子数据。delete,才是他们最想要的。
互联网公司该如何处理?牛津大学的两名研究者,在处理了大量脸书用户的数据后预测,在半个世纪之内,Facebook已去世的用户会比活着的用户还多。
没有一家社交媒体希望自己的平台被死人占领。为了不让资源过剩,增加运营压力,社交媒体们必须去清理这些账号。因此,2015年,Facebook推出了“死亡服务”——“继承人”功能,用户可以选择在死后删除账号或是授权另一个账户进行管理。即使如此,Facebook也要放任每年数十万账号被永久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