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单|首批新能源汽车电池退役潮来了 回收企业却“吃不饱”?( 三 )


这就导致了正规军“吃不饱” 。
“目前我国动力电池回收处理没有缺口 。 ”在今年年初召开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 , “白名单”企业之一的浙江华友循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鲍伟直言 , 当下我国动力电池回收处理产业所面临的问题并非产能不足 , 而是能够回收到的电池数量有限 。 据鲍伟统计 , 仅第一批上榜“白名单”的5家企业 , 其能处理的规模就已达到60万吨 , 应对目前20余万吨的报废量绰绰有余 。
谢绍忠也认同这一点 , “目前大部分回收到的动力电池来源于电池厂的边角料及生产过程中的报废电池 , 能够拿到的新能源汽车退役电池并不多 。 ”
但郭文辉相信 , 市场规模的扩大是早晚的事 , “我们的满产设计产能是20万吨 , 目前投产了10%左右 , 还有很大的余地 , 但前提是要打击小作坊、规范产业链” 。
郭文辉等人期待真正的退役潮来临 。
“早期动力电池产业规模小 , 且未录入国家溯源管控系统 , 进入市场后进行多方流转 , 导致大部分废旧动力电池并没有回到正规回收渠道 , 极大影响了电池回收规范企业的业务开展 。 ”宁德时代上述负责人表示 。
他同时强调 , 目前回收回来的动力电池以磷酸铁锂电池为主 , 其有价金属与材料含量较低 , 回收经济效益低 , 甚至会有亏损的可能性;而三元锂电池含有大量有价金属与材料 , 回收的经济效益良好 , 但其进入市场时间尚短 , 还未进入报废期 。
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正规电池回收处理企业盈利难 , 尚没有进入良性发展轨道 。
进军蓝海还需形成产业合力
无论如何 , 随着新能源电动汽车的飞速发展 , 动力电池回收产业已成为当下的一门“显学” , 一片蓝海摆在了企业面前 。
特斯拉、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各路巨头已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
10月12日 , 宁德时代发布公告 , 其集团控股子公司、“白名单”上榜企业之一的广东邦普循环科技有限公司及其控股子公司 , 拟在湖北省宜昌市姚家港化工园田家河片区投资建设邦普一体化电池材料产业园项目 , 项目投资总金额不超过人民币320亿元 。
而在回收端 , 除了与汽车厂商合作回收电池 , 多家企业也在加紧布局建设自有回收体系 。 谢绍忠表示 , 他的公司下一步打算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回收网点 , 并在珠三角、华北、西南等动力电池密集区域建立回收拆解网点 , 对电池进行就地拆解破碎 , 仅运输回收后的原材料 , 从而避免电池长距离运输产生的安全风险和资金成本 。 工信部数据显示 , 截至今年9月底 , 171家新能源汽车生产及综合利用企业已经在全国31个省市区设立了回收服务网点9985个 。
动力电池回收产业覆盖面广、产业链长 , 上至电池生产厂商 , 下至终端利用企业 , 牵涉众多 。 若要有效开发这片蓝海 , 还需上下游企业共同发力 。
张钦红认为 , 当下行业内部“各说各话”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动力电池利用过程中安全性和可靠性的不确定 , “这阻碍了梯次利用产品市场的推广 。 ”
针对动力电池数据信息共享问题 , 鲍伟呼吁行业内要团结 , “上游的汽车、电池厂商应该向下游回收利用企业共享电池数据 , 提升回收效率” 。
据悉 , 多家相关企业已开始了联合行动 , 维护行业生态 。 7月16日 , 包括吉利集团、浙江天能、浙江超威等在内的9家新能源汽车及电池生产重点企业发布联合声明 , 呼吁“抵制小作坊” 。 它们表示将在废旧动力电池拍卖环节限制竞买企业必须为“白名单”上榜企业 , 杜绝中间商、小作坊企业参与竞买;同时呼吁全国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厂商共同遵守 , 规范废旧动力电池的流向渠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