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72岁退休女教授玩转“百宝箱”揭秘科学世界( 二 )


在父亲的带领下 , 她和弟弟一起体验生活点滴 , 观察、思考一些日常小问题 。 比如 , 煮饺子时 , 为什么饺子会浮起来?湿手绢贴在玻璃上 , 为什么不会掉下来?洗袜子时 , 是一股脑地放在肥皂水里洗 , 还是一块块搓洗更干净?正是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 , 无形之中的思维启发 , 成为吴於人日后取之不尽的“矿藏” , 也让她和物理结下一生的缘分 。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 后来 , 吴於人不仅和同济大学的同事们一起建设物理探索实验室 , 还获得了上海市科委、教委的支持 , 建立了同济大学物理实践工作站 。 这是上海第一家对青少年开放的大学实验室 , 由吴於人担任首任站长 。 她和学生志愿者们组织策划的一系列趣味物理活动 , 备受青少年欢迎 。
“还是要从娃娃抓起 。 ”吴於人告诉采访人员 , 孩子还没有形成思维定势 , 就像是一张正待涂写的白纸 , 只要有良好的启发和引导 , 他们就能创造意想不到的惊喜 。
为了视频上新 , 常常和年轻人一起“连轴转”
吸引更多孩子参与科学实验、激发探究精神 , 这是激励吴於人坚持科普的动力之源 。
但是 , 要做好物理科普 , 绝非易事 。 给孩子做科普 , 更是难上加难 。 怎么把复杂的物理原理、艰涩的物理术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翻译”出来?这既需要深厚的物理知识储备 , 又需要很强的语言表达和实验演示的能力 。 在向年轻人“讨教”后 , 吴於人接受了建议 , 闯进短视频平台 。
借助短视频 , 神奇的实验画面可以呈现得更生动立体 , 还可以添加特效、图画、文字说明等素材 , 让科学实验看起来更加妙趣横生 。
不过 , 和在学校课堂上与学生们面对面授课不同 , 在短视频里讲演 , 吴於人需要在非常有限的时间里 , 尽可能快捷高效、生动有趣地传达内容 。
一条短视频时长虽短 , 但耗时不短 , 光拍摄就需要三四个小时 , 还常常需要连续拍两三遍 , 再由团队帮忙剪辑 。 但吴於人从不错过创意策划脚本的任何细节 , 她不怕苦、不嫌累 , 常常和年轻人一起“连轴转” 。 随着一条条短视频上线 , 网友反馈、留言纷至沓来 , 这一切都让她觉得自己的努力是值得的 。
她记得 , 曾有一位成年网友主动联系她 , 追问中学时候曾经困扰自己多年的物理难题 。 重新点燃许多人探究科学问题的好奇心 , 这让“吴姥姥”发自内心地欣喜 。
吴於人说 , 之所以给自己的科普短视频合集起名叫“科学姥姥” , 是因为自己从前带的学生 , 现在很多也有自己的孩子了 , 见了她总追着叫姥姥 。“后来 , 大家都跟着这么叫 , 还给我起名叫‘科学姥姥’ 。 ”如今 , 坐拥百万粉丝的她依旧将科普视为自己的责任 。 她说:“只要还有精力 , 我就会一直做下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