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十年了,科学WE大会只有“烧脑”这么简单?( 三 )




如果 , 你是科学爱好者如果你是一个科学爱好者 , 那么你会在大会中获取知识的“饱腹感” 。
知乎网友@赛博不朋克 详细分享过自己参与WE大会的过程 , 以及WE大会在自己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
大学一年级的时候 , 他第一次买票参加了在北展举办的2019年WE大会 , 当时他还在现场做了详细的笔记 。 他和很多科学少年一样 , 是因为霍金而知道这个大会的 , 也是因为参加了一次 , 就开始持续关注 。


坐在最后一排的@赛博不朋克 看9位嘉宾演讲写了25页笔记 。 他坦言 , 自己参加大会触动最大的不是能学到多少知识 , 而是激励着自己再努力一点 , 就可以和伟大的科学家一起交流 , 就可以和他们做一样的事情 。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这场大会的意义 , 我相信是的 。 这些改变世界的人和他们的团队就在我的眼前 。 我多么希望我能够参与到这些伟大的事业当中 。 ”
而今年的WE大会进行了视频号直播 , 这就意味着那些没钱买门票的科学少年有机会免费看一场WE大会了 。 今年的体验上体现出“元宇宙”特点 , 通过游戏科技的引擎渲染和腾讯CDD虚拟影棚拍摄技术 , 将科学家演说及“科技树”发布打造成一场影视级“科幻大片” , 还原“人造太阳”、中国空间站等代表国家科技突破的宏大科学装置 , 让观众可以360°观察装置 , 跟随嘉宾演讲感受“太空出舱作业”、“大海万米深潜”等场景的科技壮美 。

对于太空和宇宙感兴趣的年轻观众 , 今年看到了两大全球望远镜天花板首度同台 。
宇宙大爆炸后发生了什么?作为迄今性能最强、造价最高的红外波段太空望远镜 , “韦布”在距地球150万公里的“拉格朗日2点”帮助科学家探索早期宇宙的奥秘 。 200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韦布空间望远镜高级科学家约翰·马瑟介绍了韦布的系列观测成果 。 对于探秘早期宇宙 , 他表示 , “这与科技树‘根系过去 , 枝连未来’的理念一致 , 韦布望远镜帮助我们了解宇宙的诞生及发展 , 我们将能以此更好地预测未来 。 ”

200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韦布空间望远镜高级科学家约翰·马瑟
“中国天眼”(FAST)是目前全球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 , 主要以接收宇宙电磁信号、检测星际分子和星际通信讯号等方式 , 探索宇宙起源和演化 。 “巨大工程体量与毫米级动态控制精度的矛盾 , 是贯穿FAST整个建设阶段的核心难点” , FAST总工程师姜鹏揭秘关键技术的创新突破 。 在展示FAST探测到迄今最大原子气体系统、发现660颗脉冲星等观测成果时 , 姜鹏也分享了他对拓展探测视野的思考 , “存在很多不确定性 , 但阻止不了下一代‘观天巨眼’的到来 , 未来会将人类视野再往前拓展一步 。 ”
中国工程院院士、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空间站系统总设计师杨宏讲述了中国空间站“天宫”近十年密集攻坚系列关键技术的发展之路 。 “独创的三舱构型可以整合重构多舱段、多航天器的系统 , 大幅提升整体运行的可靠性 , 也为后续扩展打下基础 。 ”杨宏表示 , “中国空间站是开放型的太空实验室 , 欢迎全球科学家在此开展生物学、基础物理等领域的科学实验 , 共同开发空间资源 , 为增进人类福祉做出贡献 。 ”

中国工程院院士、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空间站系统总设计师杨宏
“读懂过去 , 才能了解现在 , 探索未来 。 ”中国科学院院士、古鱼类学家朱敏展示“从鱼到人”探源研究的最新成果时 , 表达了与林达尔同样的观点 。 “我们通过亿万年前的化石实证、多学科交叉 , 模拟重建过去的生命世界 , 可以加深对有颌类重要器官和身体构型演化的认识 , 也有可能揭示环境因素之外 , 生物间相互作用对各主要类群兴起与灭绝的影响 。 这是人类认识当今地球生物和环境协同演变规律的重要途径 。 ”9月底 , 《自然》杂志以封面形式同期发表朱敏团队的四篇论文 , 详细报道了有颌类起源与最早期演化的研究成果 , 它改写了有颌脊椎动物崛起的传统认知 , 将若干人类身体结构的起源追溯到4.36亿年前的化石鱼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