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yond|销售攒的一家公司,腾讯投了16亿,还要IPO了( 二 )


梳理腾讯过往的医疗投资案例 , 可见腾讯曾投资的医疗企业包括:更美、微医、新氧、丁香园、好大夫、汇医在线、邻家医生、罗宾医生、妙手医生(圆心科技)、企鹅杏仁、森亿智能等 。
其中 , 大部分为互联网医疗项目 。 这也许与腾讯自身的基因有很大关系 , 倚靠互联网巨头背景 , 在流量支撑之下 , 腾讯在投资具备互联网平台属性的医疗项目时 , 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 。
无独有偶 。 同样青睐医疗投资的还有IDG资本 。 2018年1月 , C轮融资开启 , IDG资本透过 IDG China Venture及IDG China V 以对价500万美元 , 持股7.55% 。 自此 , IDG资本还陆续参与了思派健康在D轮和D+轮融资 。 从C轮至D+轮 , IDG资本累计投入了800万美元 , 截止10月25日 , IDG资本共获得3.1%股份 。
值得一提的是 , 平安保险集团旗下投资平台——平安创投 , 也通过INNOVAC在A1轮投资思派健康 , 付出175万美元亿持股1.07% 同时 , 思派健康还吸引了中电中金基金 CCEIF Bigdata I持股2.99% 。
同时 , 思派健康创始人兼CEO马旭广、联创李继分别持股7.54%、5.29% , 二人通过一致行动人士关系以及员工激励平台合计控制约21.99%的投票权 。
03营收赶不上亏损“‘服务医生’是设立思派健康的初衷” , 联合创始人之一李大勇曾如是说 。 尽管思派健康注重对医生提供服务 , 但从业务线来看 , 思派健康看起来更希望把自身打造成一个综合型医疗科技企业 , 但目前仅靠医生研究解决方案 , 尚未能支撑起公司的整体营运 。
自2019年至今 , 思派健康的营收呈现稳定增长 , 与此同时 , 其亏损幅度也在不断扩大 , 甚至还超过营收增长的速度 。 招股书数据显示 , 2019-2022 年上半年 , 公司营收分别为 10.39 亿元、27 亿元、34.74 亿元、18.88 亿元 , 年复合增长率达到 81.96% 。
然而 , 增收不增利的现象却逐步加剧 。 2019 至 2021 年 , 思派健康分别亏损了 5.96 亿元、10.42 亿元、37.49 亿元 。 尤其在2021年 , 亏损幅度甚至同比扩大了两倍 。 三年累计亏损超过 53 亿元 。 对此 , 思派健康表示 , 这是由于在往绩记录期间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的公平值亏损所致 , 并非公司实际支出 , 对其实际运营并无太大影响 。 但剔除这部分因素 , 思派健康的盈利能力依然值得关注 。
来看思派健康的营收结构 。 特药药房业务成为公司创收主力军 , 近两年来 , 该业务板块收入占总营收九成左右 。 特药药房的收入来源于经营线下特药药房以及向制药公司和其他分销商分销药品 , 可简单理解为卖药 。
2017年8月 , 思派健康开设了首家特药药房 , 为患者提供泛种类的处方药物 , 其中以高价及创新肿瘤药物为主 。 短短五年时间 , 公特药药房门店数量已增至103家 。
药房门店的扩建 , 使得这部分收入呈现良好的增长趋势 , 由2019年的8.64亿元大幅增至今年上半年的16.46亿元 。 若按照 2020 年特药收入计算 , 思派健康已经是国内最大的私营特药药房 。
而作为起家业务的医生研究协助业务 , 目前仅占营收的10%左右 , 以提供SMO服务为主 , 聚焦创新药物的临床开发 。 但依然比不过“卖药”业务的收入 。
再看盈利能力 , 在毛利率方面 , 以2021年为例 , 特药药房业务毛利率仅为5.9% , 说明该项业务的盈利能力最薄弱 。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健康保险业务 , 以2021年为例 , 其毛利率高达57% , 盈利能力最强 , 但目前对营收的贡献力度最小 , 仅占据营收不足5% 。
这一项业务的开展始于2019年 。 当时 , 思派健康开始涉足惠民保 , 截至今年上半年 , 个人注册会员超2000万人 。 思派健康不仅与保险公司共同开发定制化和差异化的保险 , 同时 , 还为保险公司进行成本管理(包括理赔的医疗费用支出等) , 以及通过分销健康险产品获取经纪佣金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