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吕高安 田运宏图①为湖南湘投金天钛金属股份有限公司的钛带卷产品。|精益求精,为了轧钛技术升级(我们这里的年轻人·匠心故事⑦)( 二 )

】二
张普全的同事蒋小东是重庆人 , 与张普全当初在广东同一民企、同一班组轧钢 。 二人一同来到长沙 , 仍是在同一车间轧钛 , 一同安装调试20辊钛冷轧机 。 说起张普全这位“老搭档” , 蒋小东笑称:“我俩都是一心一意、好钻牛角尖且不肯服输的犟人 。 ”
张普全的儿子病重时 , 蒋小东的父亲瘫痪在床 , 他正为不能在重庆老家照料老人发愁 。 两人惺惺相惜 , 相互扶持 , 攻克难关 。 冷轧钛批量生产后 , 两人琢磨着 , 怎么加快冷轧速度 。 经过不断攻关 , 速度从每分钟40米、50米 , 到70米、80米 , 再到120米……越来越快 。 张普全更是一枝独秀 , 冲到每分钟300米 。
市场推着产品走 。 张普全、蒋小东分析市场局势 , 认为0.1毫米厚的钛带卷市场潜力巨大 。 而这台20辊钛冷轧机 , 最多只能轧出0.4毫米厚度 。 能否让它破茧成蝶 , 轧出0.1毫米呢?
两人讨论了几个月 , 终于在2021年3月 , 向公司申报0.1毫米研发项目 , 随即获批 。 钛材轧制易起皱、断裂 , 越薄“脾气”越大 , 研发比预想更难 。 必须选择全优原料 , 必须创新工艺技术 , 必须挖掘设备潜能 , 必须妥处突发情况……这一切 , 都离不开张普全、蒋小东的实操把控 。
平时轧机穿带 , 只需几分钟 。 而研发中 , 因为钛带卷太薄 , 穿带难度陡增 , 在这个步骤一卡就是几小时 。 研发团队中开始有人小声议论 , 想打退堂鼓 。
“砰!”张普全一拳头重重砸在桌上 。 车间里顿时安静下来 。 只见张普全甩开设备 , 手工进行操作 。 个中松紧快慢 , 张普全整整摸索了一个昼夜 。
又一次连轴转了48小时 , 凌晨5点 , 张普全、蒋小东终于高质量冷轧出厚度0.1毫米、宽度1200毫米的钛带卷 , 远远突破了机器设定的极限值0.4毫米 。 在场的研发人员个个振奋不已 。
三个月 , 几十轮屡败屡战 , 他们又一次成功证明 , 靠着自力更生、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精益求精 , 可以将不可能变成可能 。
短短十几年 , 张普全和同事们把一个个技术垄断打破 , 把一车车钛材 , 运往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石油化工等行业的生产现场 , 一步步推动钛板材和钛带卷的国产化步伐 。

轧钛好比驾车 , 必须眼观六路、心手合一 , 同时操控好“油门”“刹车”“方向盘” , 务求安全平稳 。 偌大的冷轧钛车间 , 冷轧机组是车间的焦点 , 冷轧机组的主操手则是焦点中的焦点 。 操作台上按钮、键盘多多 , 速度怎么控制 , 质量如何保证……主操手都要心中一盘棋 , 迅速果断地统筹信息 , 做出判断调整 。
想要培养一个轧钛主操手 , 离不开实操演练 , “熟能生巧” 。 但钛材价格昂贵 , 练习中消耗的钛材是一笔相当高昂的成本 。 而且一年刚入门 , 三五年才能独立操作 。 像张普全这样的一流主操手 , 真是“千金难换” 。
且看张普全 , 视线在操作台和台下轧机之间扫来扫去 , 神情极其专注 。 双手时而在按钮间连连跃动 , 时而又屏气凝神、伺机而发 。 轧钛12年 , 张普全从未因操作失误“断带”过 , 次次质量全优 。 领导和同事们交口称赞:“别人做的是产品 , 张普全做的是工艺品!”
张普全带徒弟的本事 , 也是出了名的 。 他的几位高徒 , 都只用半年即顺利出师 , 培训过程消耗的钛材极少 。 原因无他 , 张普全倾囊相授 , 从不藏着掖着 。 他认为 , 冷轧钛技术关乎国家产业发展 , 绝对不能断层 , 自己年已不惑 , 必须尽快培养新人 。
怎么调整板形 , 怎么处理机械故障 , 怎么解决工艺问题……张普全言传加身教 。 重中之重 , 是防止“断带” 。 张普全既放手让年轻人试手 , 又最大程度地避免“断带” 。 他说:“断一次 , 材料就浪费一次 , 我的心也被猛刺一次 。 材料都贵得很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