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氧化碳合成蛋白:所言非虚

【|一氧化碳合成蛋白:所言非虚】
科技日报采访人员 瞿剑
上周末 , 本报一则题为《我国首次实现从一氧化碳到蛋白质的合成并形成万吨级工业产能》的消息迅速引爆舆论场 。 读者在为工业废气作原料 ‘无中生有’产蛋白的这一最新技术突破高兴和欣慰的同时 , 也有人对其中的一些技术环节提出问询 。 为此 , 本报采访人员采访了该项目技术负责人 , 就相关问题进行解答 。
该项目是否全球首次实现从一氧化碳到蛋白质的一步合成 , 并已形成万吨级工业产能?北京首钢朗泽负责技术研发的副总裁晁伟博士表示 , 乙醇梭菌是自然界存在的菌种 , 很多国家都在研究 , 但大多数研究集中在用一氧化碳生物发酵合成乙酸、乙醇、异丙醇等化学品 , 对菌体合成蛋白质及其功能性研究很少 。 他强调 , 此次是国际上首次在工业条件下用含一氧化碳工业尾气合成菌体蛋白并实现规模化生产 , 而且这个蛋白具有很好的功能特性 , 目前主要用作饲料蛋白原料 , 可替代豆粕、鱼粉 , 对保障粮食安全意义重大 。
粮食安全很大程度在于饲料粮安全 。 中国农科院饲料所研究员薛敏博士解释 , 为支撑我国规模庞大的养殖业 , 我国饲料年产超过2亿吨 , 居世界首位 , 但优质蛋白源却极度缺乏 , 不得不大量进口;2020年我国大豆进口量超1亿吨 , 其中饲料消费8800万吨 , 占比85% , 可见饲料争粮现象之严重 。 她表示 , 该项目的最大意义 , 就在于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 , 解决饲用蛋白短缺问题 。
至于功能特性 , 薛敏介绍 , 中国农科院饲料所与首钢朗泽合作 , 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蓝色粮仓项目框架内开展乙醇梭菌蛋白效价系统评定 , 结果显示 , 乙醇梭菌蛋白为功能性蛋白质 , 并具有良好的组织化特性 , 也就是说作为饲料 , 既有营养价值又有很好的口感 。 结论是10%乙醇梭菌蛋白可替代20%豆粕 。
针对有读者质疑该项目碳的利用率 , 晁伟指出 , 乙醇梭菌蛋白是以乙醇梭菌为发酵菌种 , 以工业尾气中的一氧化碳为主要原料 , 采用液体发酵 , 生产乙醇后的剩余物 , 经分离、喷雾干燥等工艺制得 。 也就是说 , 乙醇梭菌在利用一氧化碳合成蛋白的同时 , 还会产出大量乙醇 , 每生产1吨蛋白会产生9—10吨乙醇 , 因此原料气中90%的碳转化为乙醇 , 10%左右的碳转化为蛋白 , 所以碳的利用率并不是只有10% , 相应的碳减排量也是结合乙醇一并考虑的 。 综合计算 , 50万吨一碳菌蛋白(联产500万吨乙醇)产量相当于138万吨大豆 , 1500万吨玉米 , 减排1250万吨二氧化碳 。
他介绍 , 该技术可利用的原料气很多 , 如钢铁、电石、铁合金、石化炼油、煤化工等工业尾气 。 以钢铁为例 , 我国每年钢产量10亿吨 , 含一氧化碳的转炉煤气+高炉煤气就超过1万亿立方 , 当然不能实现100%的利用 , 但利用部分也是一个相当大的产能 , 这说明技术的适用性很强 , 具备大规模产业化的基础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