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醒|“双十一”在即 谨防网络诈骗盯上你( 二 )


反诈手段不断升级
魔高一尺 , 道高一丈 。 近年来 , 公安机关运用大数据建立了精准的预警工作机制 , 不断提升对诈骗电话、信息的监测与拦截能力 。
比如国家反诈中心App , 就是一款由公安部刑事侦查局组织开发的 , 能有效预防诈骗、快速举报诈骗内容的软件 , 它不仅可以识别诈骗电话、诈骗短信、诈骗App , 作出预警 , 还提供了在线举报功能 , 并且会定期推送防诈文章 , 曝光最新诈骗案例 , 帮助百姓提高防骗意识 , 减少不必要的财产损失 。
目前其全国注册用户已超过6500万 , 已向用户发送预警2300万次 , 接受群众举报涉诈线索65万条 , 在防范诈骗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
互联网公司在反诈技术产品的创新研发上也从未止步 。 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反诈中的应用不断深入 。 据了解 , 蚂蚁集团开发的“叫醒热线” , 就是一款通过自动化语音对话的方式 , 实现与用户的电话交互劝阻的交互式AI反诈小程序 。 当系统检测到用户正在进行疑似被骗交易时 , AI机器人会以0.1秒的速度立即发起通话 , 并从交流中获取关键信息 , 进而采取适当有效的止付劝阻话术把用户“叫醒” 。
蚂蚁集团大安全资深总监顾鸣说:“为了和骗子拼速度 , ‘叫醒热线’目前超过9成的电话都由AI客服打出 , 且叫醒成功率已经超过了人工客服 。 ”
此外 , 在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的过程中 , 电信运营商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 程祥认为 , 电信运营商除了从源头加强违规号码的监督和排查 , 建立诈骗电话和诈骗短信的主动拦截机制 , 更重要的是 , 要利用大数据技术自动分析识别涉嫌诈骗的语音和短信信息 , 判定用户是否已受到诈骗信息的骚扰并采取警醒措施 。
反电信网络诈骗法将与个人信息保护法协同发力
反电信网络诈骗除了从技术发力 , 也需要法律护航 。 今年10月 , 反电信网络诈骗法草案(以下简称“草案”)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初次审议 。
草案提到 , 个人信息处理者应当依照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法规 , 规范个人信息处理 , 加强个人信息保护 , 建立防范个人信息被用于电信网络诈骗的工作机制 。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徐玖玖表示 , 个人信息泄露往往是电信诈骗成功的重要推手之一 , 在法律层面建立专门的个人信息保护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今年11月1日正式实施的个人信息保护法 , 为反电信网络诈骗立法创造了更成熟的条件 。
草案同时对电信业务的经营者、金融机构、互联网服务的提供者 , 提出了更高的防治电信网络诈骗的责任要求 。 这些主体往往与个人敏感信息处理密切相关 。 徐玖玖认为 , 这进一步突显了个人信息保护法与反电信网络诈骗法之间的联动关系 。
近年来 , 电信网络诈骗持续高发多发 。 最高人民法院今年6月披露的信息显示 , 在一些大中城市 , 此类案件发案量在刑事案件中的占比甚至达到50% 。 仅去年 , 全国电信网络诈骗案件涉及财产损失即达353.7亿元 。
“此次草案加大了对电信网络诈骗活动的打击力度 , 推动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法律治理的端口 , 从下游用户端向上游信息端延伸 , 大大压缩了个人信息泄露和非法买卖的犯罪空间 , 会有助于从根源上铲除‘饲喂’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灰色土壤’ 。 ”徐玖玖说 。
中青报·中青网采访人员 李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