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在少年英才身上,看到“未来科学家”的最好模样

■采访人员 沈湫莎 李晨琰
“到2050年中国建成世界科技强国之时 , 你们正值当打之年 。 今天你们是‘小科学家’ , 未来就是建设祖国的栋梁 , 我对你们寄予厚望 。 ”在昨天举行的世界顶尖科学家少年英才交流对话会上 , 中科院院士武向平的开场白“分量十足” 。
一个个生动有趣的科研课题 , 一个个天马行空的大胆提问 , “小科学家”们迫不及待地走上讲台 , 向院士大咖们分享自己的科学之问与研究所得 。 从这批历经全国“海选”走出的少年英才身上 , 人们看到了“未来科学家”最好的模样 。
从霍曼转移到三体运动 , 科幻引发科学之问
上台分享的七名少年英才中 , 有两名直言自己是科幻迷 , 他们分享的课题就来自科幻 。 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学生钟岩在初中时接触到了《三体》 , 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地看完了刘慈欣的所有作品 , 这让他对头顶的星空产生了无限遐想 。 在他看来 , 每一个穿越千百万光年距离在视网膜上成像的光子都在述说宇宙的故事 。 “未来 , 我要成为一名物理学家 。 ”钟岩暗暗下决心 。
在电影《流浪地球》中有一个问题:用霍曼转移进行地火轨道转移时 , 需要用几天?钟岩利用学到的知识计算理论上该转移轨道的可行性和所需时间 , 最终得出了237天的答案 , 但影片中却说是204天 。 究竟是谁错了?钟岩又一头扎进浩瀚的文献中 , 最终找到了差异的原因:“两者都没错 , 只是大家所用的星系模型参数不同 。 ”
三体运动真的是无解的吗?难得有机会与顶尖科学家面对面 , 一名“科幻迷”提出了心中埋藏已久的问题 , 没想到遇到了“同好” 。 上海交通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教授徐海光说 , 因为同样喜欢《三体》 , 他早就思考过这个问题 。 遗憾的是 , 从目前的计算能力来说确实是无解的 , 但随着计算能力的提高 , 未来或许会有答案 。
从共享单车到抢红包 , 科学问题就在身边
在前一晚的顶科论坛“科学第一课”上 , 不少科学大咖提醒年轻人要懂得热爱生活 , 因为伟大的科学发现往往就在身边 。
“数学是科学的语言 , 要用好这门语言 , 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难题 。 ”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及自然科学研究院教授应文俊的话 , 鼓励着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的徐天澍用数学建模解决身边的难题 。 交流会上 , 他上台分享的《共享单车企业博弈行为的数理模型分析》 , 就取材于生活 。 这不是他第一次与身边的科学不期而遇——因为喜欢足球 , 他写出了《青少年足球运动研究报告》;疫情下“网购模式”的快速发展 , 又让他写下了《居民线上购买生鲜情况的调查报告》 。
南京金陵中学李仕嘉的分享也让大家感觉十分亲切 。 从小他就迷上了设计和制作机器人 , 春节时开发的“抢红包机器人” , 让他成了“抢红包”达人 。 如今 , 这个活力满满、兴趣广泛的少年又对蚂蚁社会的“行为算法”产生了浓厚兴趣 。
从顶科论坛到全球大会 , 期待用中文发出“中国之声”
“小科学家们的报告让我兴奋 。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原校长王恩哥说 。 曾就读于长春吉大附中实验学校的黄子芮关于“水体积”的分享 , 勾起了他的回忆 。 王恩哥说 , 自己也曾研究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水 , 也有人问他“水有什么好做的” , 但他一直坚信 , 即使简单如水 , 也有很多未解之谜 , “能把简单的事情做正确 , 就是了不起 。 ”
今年春天 , “中国天眼”向全球科学家开放 , 引来世界瞩目 。 为什么要建造“天眼”?武向平说 , 和许多科学领域一样 , 天文学是用数据说话的 。 有了大科学装置 , 中国科学家就能在国际上掌握更多话语权 , 同时开启越来越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