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技术员|他用33年把自己磨成“特种钢”

匠心追梦人
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很漫长也很熬人 , 但我却乐在其中 。 技术研发是项充满不确定性的探索工作 , 没有人知道哪条路通往成功 。 从一条入口进来 , 却走到意想不到的出口 , 这也是科研的乐趣所在、魅力所在 。
内蒙古北方重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特钢事业部特钢研究院总工程师
【普通技术员|他用33年把自己磨成“特种钢”】胡永平
和特种钢打了33年交道的胡永平 , 在同事们眼中 , 也是块“特种钢” 。
为了解决技术难题 , 他自费到网络平台查找相关资料;为了查找生产故障原因 , 他连续数周“泡”在生产现场统计数据;为了不让工艺问题影响生产 , 他参加工作33年来几乎没休过一个完整的节假日……
消瘦的脸庞、厚厚的眼镜、数十年不变的工衣、一顶安全帽 , 这就是内蒙古北方重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方重工)特钢事业部特钢研究院总工程师胡永平 。
今年 , 56岁的胡永平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
“作为兵工人 , 我们要时刻牢记自己的光荣使命 , 为国家造出最坚固、耐用的特种钢 。 我的心和钢铁一样 , 都是热的!”胡永平对科技日报采访人员说 。
“快人一步”搞研发
33年前 , 胡永平刚刚进厂时 , 是个普通技术员 。 虽然他可以舒服地坐在办公室 , 但他偏要跟着车间师傅 , 每天在钳工台上学习錾削、锉削、锯切、划线、钻削等各种技能 。 他不仅动手能力强 , 还爱动脑筋琢磨 。 师傅们都很喜欢这个新人 , 纷纷倾囊相授 。
在车间的学习经历 , 间接提升了他的科研能力 , 为他后来的研发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近几年 , 北方重工一直坚持特种钢的“高、精、特、优”发展方向 , 抢抓机遇和大客户市场 , 以提升公司在无缝管和模具钢的市场份额 。
作为兵工人中的“老技术” , 胡永平时刻提醒自己 , 要想产品有市场 , 研发必须要“快人一步” , “搞科研不能磨磨唧唧” 。
每次搞技术创新 , “急性子”胡永平都要带领科研团队调研市场需求 , 了解技术未来发展前景 。 一旦找到新产品信息和合适的市场 , 他便和研发团队快速投入到创新试验中 。
十几年来 , 凭借“快”字诀 , 胡永平带领团队创造了数不清的技术成果 。
由他主持完成的电站锅炉用厚壁无缝钢管项目 , 该项目批量生产后 , 促使北方重工开辟了国内生产P91、P92大口径厚壁无缝钢管的先河 , 打破外国厂商对市场的垄断 , 使公司成功跻身电站高端产品供应商行列 。
胡永平主持了“钛合金棒(管)挤压工艺研究”项目 , 带领团队成功挤压出我国直径最大的钛合金棒和我国第一支大口径合金管 , 实现钛合金棒、管挤压零的突破 。
他参与的高强韧炮钢技术引进项目 , 将国外先进的热处理技术 , 应用于军品大锻件生产 , 实现了高强韧炮钢热处理技术重大改变 。
从普通技术员变身“钢铁侠”
回忆起那些年研发的一个个场景 , 胡永平记忆犹新 。 每次到了产品攻关试验关键期 , 他和团队成员几乎都要24小时驻扎在公司 。
好多次 , 在产品研制过程中 , 试验结果与预判存在偏差 , 为了分析原因 , 胡永平要花很多时间查资料 , 和团队成员一次次讨论研究生产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漏洞 , 直到找到问题的症结 。
“产品研发和工艺技术息息相关 , 到了试制过程的关键环节 , 我必须在车间现场 , 因为我是总体方案设计者 , 生产中哪个地方是重点、难点 , 我比操作者更清楚 。 ”胡永平说 , “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很漫长也很熬人 , 但我却乐在其中 。 技术研发是项充满不确定性的探索工作 , 没有人知道哪条路通往成功 。 从一条入口进来 , 却走到意想不到的出口 , 这也是科研的乐趣所在、魅力所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