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智库:建议成渝地区从数字经济一线城市的溢出效应中分蛋糕|大咖双城“计”⑥| 成渝地区( 二 )


尤其针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辐射的整个西部,他认为当中有不少城市可以承接某些人员密集型、资源密集型的数字产业,实现对人口、水电等优势资源的利用。
谈产业数字化
政府应营造创新土壤,
抢抓数字化赋能机遇培养巨头
“数字产业化的快速增长期过去了,相比之下,产业数字化在快速增长。”在谈到产业数字化时,李晓东坚信:数字产业化一定是服务于产业数字化的,后者的规模一定会比前者要大。
他用数据进一步佐证观点,“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的经济规模目前是1:4左右,未来到2045年,预计会扩大到1:7甚至1:8。”
川观智库注意到,数字经济经济结构的“二八”比例值,在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中也有指出——2020年我国数字产业化规模达到7.5万亿元,占数字经济比重的19.1%;产业数字化规模达31.7万亿元,占数字经济比重达80.9%。
面对上述机遇,李晓东认为成渝地区的底气可以更足,“用数字化为其他产业赋能,你的起跑线并不比别人低多少。”这一结论基于他对数字化赋能实体经济发展的两点观察。首先是“尚无巨头”,他说:“现在数字经济领域的龙头都来自第三产业,电商、出行等都是。但实际在一、二产业里,还谈不上谁是数字龙头。”
第二,他认为产业数字化,如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国际国内都在不停变化,还没有清晰的规则、规律。“没有巨头,没有规则,也就是还谈不上成功经验,没有可以模仿和借鉴的。意味着大家其实都在同一起跑线上。”
李晓东表示,由于市场前景宽广,以及成渝地区自身的基础条件好,两地在一、二产业上,抢抓数字化赋能的机遇,培养巨头的机会很大。“川渝制造业不弱,当年,三线建设大量企业在四川扎根,有很好基础。针对第二产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大有机会做出龙头。”同时他提到,农业是基础的基础,必须走产业数字化发展的道路。四川是农业大省,应当树立起意识,在农业互联网等相关领域分一杯羹。
在为成渝地区产业数字化发展支招时,李晓东拨正了一个观点——“大家总认为,不管发展什么都需要政策调节、产业扶持,其实不是这样的。互联网发展是有互联网发展规律的。我们看这些大的、头部互联网企业,有哪个是政策扶持出来的?”
李晓东强调,在数字经济领域,不能太迷信于一些政策扶持的作用。“政策会起到推动作用,但它是后面的‘0’,前面的‘1’是基础,是关键。后面的‘0’要有用,前提是把‘1’做好。”
这个“1”是什么?他的答案是创新主体。“企业是技术创新主体。我们如何给企业松绑,如何为人员创新去赋能,这个需要政府下大力气去做。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更大力度让科研人员放心、安心去做科研,释放人的活力,要充分发挥民间力量。把这个事情做好了,就会发现出现很多创新主体,有了他们,政策扶持才能发挥作用。”
李晓东还强调了“赛马机制”——如果创新主体足够多,那么在“赛马”竞争中就自然会优胜劣汰。“电商当年不是只有阿里做,搜索也不是只有百度做,包括滴滴也是很多出行企业中竞争出来的。所以当创新群体够大,政策调节作用才会显现,否则政策调节谁去呢?”
“看北京中关村怎么发展的,当年国家给了很宽松的环境,就把创新做起来了。”李晓东认为,中关村的启示,不是为成渝地区指出发展哪一个行业,做哪一个互联网公司,而是要学习“具体的事政府不要管,政府是要营造土壤,营造环境。”
【圈外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