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理教授从375万酶基因中筛选千余先导酶,构建广谱通用先导酶库( 三 )


基于酶的构效关系解析和定向进化策略 , 该团队成功将天然羰基还原酶的催化效率提高960倍 , 稳定性提高1940倍 , 得到高性能的(R)-硫辛酸合成酶催化剂;
在化学工艺上 , 该团队创新地采用“酶-化学偶联法”合成技术 , 相比于化学全合成工艺 , 使得产品合成步骤缩短一半 , 产品收率提高一倍以上 , 生产成本降低27% , 三废排放减少45% 。 该项目见证了高效酶催化剂从实验室到工业应用的进化之旅 。
不过 , 许建和教授也提醒道 , “从实验室到生产线 , 优化和放大是亟需解决的关键工程问题 。 实验室的成果想要从试管放大到生产规模 , 蕴藏的风险非常大 。 因此 , 中试模拟是不可或缺的 。 ”
实验室探索阶段 , 合成规模相对较小 , 显然无法和实际工业过程划上等号 , 且无法发现扩大化生产之后可能出现的问题 。 同时 , 大规模生产中的传质和传热过程需要进一步优化 , 而在实验室制备时并不需要考虑这些令科学家头疼的工程技术问题 。
华理教授从375万酶基因中筛选千余先导酶,构建广谱通用先导酶库
文章图片
图|团队近期工作 , 一种新的羟基腈裂解酶用于一系列非天然氰基氢化合物的合成[1](来源:ACSCatalysis)
基于此考虑 , 许建和团队从2003年起 , 就开始与江苏常州的一家企业合作进行中试 。
2012年 , 其团队在扬子江畔的常熟市国家开发区独立筹建生物合成中试工厂 , 付出诸多心血 , 最终搭建起完备的中试规模生产线 , 主要包括发酵制酶单元、催化反应单元、产品纯化单元等 。
其中 , 分离过程需要通过一系列的化工工艺 , 诸如萃取、离心、膜过滤、结晶和溶剂回收等单元操作实现反应产物的提取和纯化 。 “生物化工的内涵正体现于此 , 既包括了上游的生物制酶过程 , 又包括了催化反应和产品分离的化工过程 , 二者缺一不可 。 ”许教授说道 。 目前 , 中试生产的产量大概在1至10公斤 , 发酵罐体积300升 , 反应釜的容量处于10至100升的范围 。
许建和认为 , 这样的条件完全可以模拟工厂的大规模生产工艺 , 从而找出其中存在的工程问题 , 然后进行系统优化 , 解决之后再放大 , 就可使产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
未来生物催化潜力何在?或将是计算生物学与自动化实验室的融合
生物计算由于具有处理庞大数据和自我学习和进化的能力 , 已经成为许多学科的研究工具 。 许建和表示 , 他有理由相信生物计算将为酶在分子水平上的设计贡献独特的力量 。
此前 , 谷歌旗下的DeepMind公司基于神经网络和深度学习 , 研发了能够用于生物医药领域的AlphaFold2系统 , 可以用于从酶的一级序列预测三维结构 , 并针对酶的定向进化做一些引导性设计 , 从而缩小进化筛选的目标范围 , 大幅度减少实验工作量 。
华理教授从375万酶基因中筛选千余先导酶,构建广谱通用先导酶库
文章图片
图|一种潜在的植物抗病蛋白质的三维结构Q8W3K0(来源:AlphaFold官网)
现阶段 , 该程序只能从一级序列预测三维结构 , 但对于生物化学工程师来说 , 更关心的显然是三维结构与催化性能之间的关系 。
对此许建和表示 , “在未来 , 我们要通过实验产生大数据 , 然后利用生物计算建立序列与功能的定量关系 , 这就是新一代生物催化技术的魅力和潜力所在 。 ”
另一方面 , 自动化仪器和设备的引入将是必不可少的 , 它可以使数据通量呈指数级增长 。 同时 , 基础生物实验的成本 , 包括引物的合成、基因序列的测定等 , 将会下降一个数量级 。
如此一来 , 在同样的资金和人力成本的前提下 , 所产生的数据量将可能提高几个数量级 , 从而为计算生物学的应用提供大数据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