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TikTok争雄,快手还有胜算吗?( 三 )


而同一时间,作为Kwai最大竞争对手的抖音则在内容运营上下了苦功夫,“创作者与平台密切联系方面,TikTok做得最好,我几乎每周都会与TikTok本地的合伙人通电话、发短信乃至见面。”同时注册有TikTok以及Facebook、Spotify平台账号的创作者Nathan Piland这样说道。
【 与TikTok争雄,快手还有胜算吗?】TikTok精细化的运营能力造就了平台独特的社区氛围,“短视频毕竟是内容消耗型产品,吸引用户的是内容,让他们留下的原因也是内容,这就需要极强的运营能力持续地进行社区建设,包括维护创作者生态、用户社交关系建设、出海本地化等等”。
另外,内容审核机制的缺位也为快手海外业务的扩张埋下了暗雷。2018年,TikTok的扩张导致其遭遇了内容审核难题,受到美国舆论的抨击,随后又在印尼被大量投诉。为解决内容质量问题,TikTok开始接入外包审核团队,机器和人工一起审核,扩大打压低俗内容范围,下架涉及红线的视频。一系列的危机处理,让字节建立起全球内容审查体系。
反观快手,内容的审核和优化,甚至都没有引起快手高层的注意。快手高层甚至认为“社区内容是具有自身净化能力的,低俗的内容观众看腻了也就没人发了。”
在上述内容运营的差异之下,再加上TikTok以Musical.ly的良好基础作为基本盘,最终造就了两者在海外市场截然不同的表现。更何况,在砸钱买量上,TikTok完全不在Kwai之下,“你知道他们有多疯狂吗?在市场投放和购买手机预安装这上面,他们出价是我们的三倍到五倍,也就是说快手出一元,他们就出三元五元,如果我们想继续投放,价格就得往上跟。”快手某出海员工曾表示。
因此,虽然快手出海先后经历了三次调整,但往往却只走到买量这一步,便再无挖主播、丰富平台内容等下文,“买量-用户流失”似乎成为了快手出海挥之不去的魔咒,而另一方面,抖音则依靠精细化内容运营让“需求-供给”的盘子转了起来,真正让TikTok成为了一个活的生态。
最终,外界的看到的结果就是历次快手海外大扩张,只闻雷声,不见雨滴。“我们做短视频社媒声量监测时,提到他们(Kwai)的关键词基本都是earn/code/cash这类赚钱相关的。”一位知情人士在快手赞助美洲杯之后说道。
本地化之痛“我们56个民族都做了,出海做几十个国家有什么难的?”
在2017年底的一次海外产品部门会议中,宿华曾信心满满地对众人说。一名参加了这场会议的高管回忆,当时的宿华相信,快手既然能在国内获得成功,这个模式肯定也能走出国门。
在这一判断中,快手显然对海外业务本地化的理解不够充分。这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快手确实走出了国门,但却并未获得想象中的成功。
有媒体曾经报道,在北京总部的快手海外早期团队中,除了负责人刘新华,具有国际化背景的成员并不多,海外运营多是实习生,缺乏互联网网感,而能用英语熟练交谈的人,更是寥寥无几。而快手国内的产品线中,倒有不少具备Facebook、Google、Snapchat等国际互联网公司背景的人才,只可惜没有被划分到出海部门。
还是以最早的韩国市场为例,当kwai意外火爆之时,产品却还只支持英语和俄语,快手需要临时增加韩语。这意味着,站内基本完全没有韩语内容,社区氛围更无从谈起,自然也不具备自然生长的条件。
一位快手海外离职员工回忆,整个快手海外团队最早仅有 30 余人,半年后发展到两百人左右,但在进入的二十多个国家中,只有巴西等几个重点国家建了本地运营团队。“快手做海外业务早期是没有陆军的,只有远程指挥的空军。” 一位长期关注快手海外人士评价说。在过去,快手海外业务以国内员工居多,而解决文化差异等问题的方法,主要是通过招聘一些在华外籍员工,显然从一开始,快手并没有重视本地化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