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成60余项合作青岛蓝谷“揭榜挂帅”打开成果转化之门( 二 )


青岛蓝谷管理局科技创新部部长刘玉龙表示,通过近年来持续不断的体制创新,蓝谷现有的50余家涉海科研平台和高等院校,如今并不单纯进行基础研发,其中不少拥有自己的产业化平台公司,可以解决对外投资、收益分配等问题,推动实验室成果快速走向市场应用 。 截至目前,青岛蓝谷已有6家院所成立产业化公司,7家院所建设众创空间或孵化器,5家院所被认定为省级新型研发机构 。 2020年至今,蓝谷高校院所实现横向技术合同转化385项、成交额5.21亿元,累计孵化科技型企业98家,成果转化势头十分强劲 。
当天,山东大学青岛蓝谷成果转化基地同步揭牌 。 这个由山东大学(青岛)与青岛蓝谷共同建设的成果转化基地,将重点围绕生命科学、信息技术、海洋等优势学科方向,开展关键技术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 。
“学校科研机构和团队的主要任务是实现从0到1的突破,成果转化基地的建设则是为科研团队提供一个走向市场的环境,实现1到100,甚至到10000的转化 。 ”山东大学(青岛)科研处处长张荣林表示 。 目前,该基地已确定入驻数链融合技术创新中心、中法生态环保产业技术研究中心、滨海城市地下空间地址安全创新中心、海洋工程装备与技术创新中心等4个中心,其中数链融合技术创新中心孵化的2家科技公司也将注册落户 。
达成60余项合作青岛蓝谷“揭榜挂帅”打开成果转化之门
文章图片
成果转化享受“全链条”专业服务
“如果你想做海水淡化,那么来我们这个‘超市’,就能享受到一站式、全链条、专业化服务 。 ”当天,由国家海洋技术转移中心牵头成立的海水淡化成果产业化工业超市也在蓝谷同步揭牌 。 据该超市负责人牟兴森介绍,针对海水淡化企业在技术研发方面的共性需求,超市对每条技术路径的每个环节,从药剂、仪表、阀门、高压泵到能量回收、维护除垢,再到技术转移、融资服务,都提供了现成技术方案和产品以供挑选,可以帮助企业进一步降低研发成本、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 而也是在这一天,蓝谷管理局组织的青岛大学实体肿瘤及临床转化研究院揭牌暨华赛伯曼融资签约活动在国家海洋技术转移中心举行,华赛伯曼和青岛大学、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联合组建青岛大学实体肿瘤及临床转化研究院,与澳银资本、青岛马焦雷资本、厦门丰泓投资等资本方成功牵手,构建创新创业共同体,探索科研成果转化新模式 。
这是青岛蓝谷为推动“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发展而搭建的又一专业化平台 。 作为国务院办公厅去年底批复的第三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之一,青岛蓝谷聚力打造精益创业的集聚平台,多措并举持续搞活创新创业生态环境 。
在线下,青岛蓝谷牵头成立青岛海洋科技创新创业联盟 。 目前,已有63家涉海科研院所、重点平台、龙头企业等参与其中 。 各方一改过去各自为战的发展模式,扭成一股绳共谋发展 。 此次“智汇蓝谷?揭榜挂帅”活动中,该联盟组织院所、机构组成10支专业队伍开展企业需求摸底、对接交流等工作,通过专业技术经理人的工作有效提升了供需双方对接效率 。
在线上,青岛蓝谷海洋仪器共享平台已经启用 。 它将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山东大学(青岛)、国家深海基地、海检集团等10余家重点院所、企业内的高端仪器“一网打尽”,400余台套、价值超5亿元设备悉数入网,覆盖海洋、化学、材料、机械等多个行业领域 。 个人或企业只需登录共享平台网站,轻点鼠标就可纵览共享仪器信息,实现在线预约,各单位保证仪器“优质不加价”,将按照成本补偿和非盈利原则收取费用 。
“虽然刚刚搬到蓝谷不久,但我们已经加入了蓝谷发起的青岛海洋科技创新创业联盟、青岛蓝谷海洋仪器共享平台,我所的技术合同登记业务也已全部在蓝谷完成,对企合作也初现成效 。 ”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所长吴能友表示 。 今年8月,该研究所从青岛市区正式搬迁入驻蓝谷园区 。 历经短时间的沟通对接,此次“智汇蓝谷·揭榜挂帅”活动过程中,该研究所便与青岛海检集团达成合作签约,双方将共建青岛海上综合试验场,打造高水平海洋装备质量技术一站式服务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