羲和号|“羲和”追日 这些高科技将让它的“首拍”超精超稳

作为中国卫星史上第一位太阳专属的“摄像师” , “羲和号”开创了多个“首次” 。 近期 , “羲和号”将获得首批观测数据 。 研究团队将在对观测数据进行科学标定处理后 , 向国内外公布 。
◎采访人员 金 凤
效法羲和驭天马 , 志在长空牧群星 。 “羲和”是上古神话中的太阳女神与制定时历的女神 。 10月14日 , 以“羲和”命名的我国首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 , 这标志着我国正式步入“探日”时代 。 作为中国卫星史上第一位太阳专属的“摄像师” , “羲和号”开创了多个“首次” 。
“羲和号”发射任务完成之后 , 南京大学研发团队即刻与卫星系统、测控系统和地面系统团队联合开展“羲和号”的在轨测试工作 , 近期将获得首批观测数据 , 在进行科学标定处理后 , 向国内外公布 。
首次开展
太阳Hα波段光谱成像空间探测
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 , 世界各国已经先后发射了70多颗太阳探测卫星 。 例如 , 1990年发射、首次实现太阳极轨探测的“尤利西斯”号探测器;2018年发射、首次对太阳进行最近距离(9个太阳半径)抵近探测的“帕克”探测器;2020年发射、计划首次获取太阳极区图像并近距离探测太阳风等离子体、高能粒子的“太阳轨道飞行器”等 。
人类为何对太阳如此着迷?“羲和号”科学与应用系统总设计师、南京大学副教授李川告诉科技日报采访人员:“太阳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 , 是唯一可以实现高时空分辨率观测的恒星 。 它是我们了解宇宙的一个窗口 , 通过对它的观测和研究 , 可以了解一些基本的天体物理过程 , 比如磁场的产生和演化、粒子的加速和传播、天体爆发的物理机制等 。 其次 , 太阳爆发活动是灾害性空间天气的源头 , 观测和研究太阳 , 对灾害性空间天气的预警和预报有重大的应用价值 。 ”
那么 , 探测太阳的卫星与探测月球、火星的卫星又有何不同呢?李川介绍:“由于太阳的辐射非常强 , 在地球轨道处的辐射强度为每平方米1.36千瓦 , 因此‘羲和号’上的太阳空间望远镜首先需要考虑的是温度控制 , 要通过滤光镜仅让所需要的波段进入望远镜系统 , 再通过相关热控技术将望远镜系统控制在工作温度范围内;另外 , 还需要重点考虑杂散光抑制 , 通过涂层、光阑等方式将系统内的散射光降到最低 。 ”
Hα是研究太阳活动在光球和色球响应时最好的谱线之一 , “羲和号”将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对太阳Hα波段光谱成像的空间探测 。 “Hα线翼反映了太阳光球层信息 , 而线心则反映了色球层信息 。 一条谱线的光谱成像可获得光球和色球不同层次的信息 , 相当于给太阳做了一个纵切面的分析 。 ”李川说 。
首次采用
“动静隔离非接触”总体设计新方法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相关负责人介绍 , 传统卫星采用平台舱和载荷舱固连的设计方法 , 因此平台舱活动部件的振动不可避免地会传递至载荷舱 , 造成载荷舱内望远镜观测质量的下降 。
此次“羲和号”卫星研制团队在国际上首次采用了“动静隔离非接触”总体设计新方法 , 将飞轮、太阳帆板等微振动源集中于平台舱 , 将太阳Hα光谱仪放置于载荷舱 , 并首次在轨应用磁浮控制技术和执行机构将平台舱与载荷舱进行物理隔离 。
“磁浮作动器”是磁浮控制重要的一环 , 也成为了“羲和号”载荷舱的“维稳担当” 。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相关负责人介绍 , 为了让磁浮作动器拥有高精度、大带宽、自身无干扰等能力 , 团队采用闭合磁路优化设计 , 成功实现了磁场高均匀性 , 达到了大带宽隔离平台舱挠性与微振动干扰的效果;通过低噪声、低纹波、高精度功放驱动电流精密控制 , 实现了超高精度驱动电流输出 , 控制精度较传统方式高出两个数量级 , 确保了太阳空间望远镜等载荷可获得超静、超稳的工作环境 , 极大拓展了望远镜等载荷的探测能力和适用范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