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英后撤,想重回中国职场社交的牌桌有点难|焦点分析 | 陆坚( 二 )


对领英而言,这片全新的市场里藏龙卧虎,BAT已经占据了社交领域的核心位置,而职业社交一直被唱衰多于唱多,但这也不妨碍领英的决心。在当年的采访中,时任中国区总裁沈博阳曾提及,梦想是“有朝一日能把领英中国单独分拆,在中国独立上市”。
作为当前唯一一个仍能在中国运转的美国社交平台,领英在本土化上曾付出许多努力,早期发展其实相当不错。
首先是采取合资经营的方式,这与许多跨国公司设立分公司的路径很不同。领英中国是与红杉资本和宽带资本共同成立的合资公司,以创业公司架构独立运营,中国负责人沈博阳直接向CEO Jeff Weiner汇报。
在获客上,领英中国也早早在微信公众号上达到了粉丝数破百万,并与和新浪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络进行整合。很多人大概还记得,微信个人资料卡片曾与领英打通,在当年是腾讯唯一一个开放的非自家产品接口,为领英在中国拉新助力颇多。从2014年到2017年,领英用户从最初的400万增长至3200万,新用户增长全球排名第一。但是到后来因为竞争问题,微信和微博都相继暂停了这样的合作。
领英也是跨国互联网公司里第一个在中国实行双品牌策略的。2015年,为了应对领英中国的水土不服以及激烈的市场竞争,领英推出独立新产品“赤兔”,定位年轻职场人群的分享平台,试图补足领英中国在移动端的短板。前中国区总裁沈博阳还曾在36氪的专栏中表示,赤兔是其“最后一次All In”。
【 领英后撤,想重回中国职场社交的牌桌有点难|焦点分析 | 陆坚】赤兔早期发展非常顺利,迅速积累了几百万用户,但好景不长,此后的领英就开始不温不火。外企总部和分公司的沟通问题让赤兔难以获取到领英的红利,2016年领英被微软收购后这一问题更为突出。
领英中国也曾经想过走收并购的路线。据36氪此前报道,沈博阳曾想推进领英中国和智联招聘的合并,可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成功,智联招聘的私有化也让领英中国断了此路。
后来,2017年中国推出了新的网络安全相关法律,沈博阳匆匆卸任,赤兔还没有在中国站稳脚跟,就在2019年遗憾下线。此后的领英中国,主流人群还是停留在白领阶层。
职业社交赛道影响几何?领英保留了中国市场的小火种,但这能继续燃烧多久?
职场社交一直是社交领域里难啃的骨头。2005年的天际网开启了国内的职业社交领域,而在那以后的十年,中国都没有一个职业社交平台真正杀出血路。“职场社交”在中国是否成立、是否刚需,是互联网圈里被讨论了相当长时间的问题。
积累人脉和找工作,是职场产品的核心诉求。而中国与美国截然不同的求职习惯,让领英模式很难大规模流行。中国人找工作,并不需要大量的线上职场社交,而后者是领英起家的功能。另一方面,受限于全球化属性和合规压力,领英中国很难跟进匿名社交等在中国需求强烈的板块。
今天中国的职业社交赛道上,很多的厂商原来都是领英的学徒,但他们更接地气,模式转变得更快,在用户数上快速超越了领英中国。以脉脉为例,脉脉2013年成立时主打的概念是“工作版微信”,对标领英,但到后来完全转型为实名内容社区,社交功能成为一个纯粹加好友的工具化模块,匿名板块则切中了中国市场的强需求,让用户保持长期活跃。
领英中国在与他们的竞争中,渐渐落于下风。据易观千帆数据,到了2020年,脉脉注册用户超过1亿人月活超过800万,日活170万;而领英中国月活仅在80万左右。如今的战略调整后,差距还会更加明显。
而撇开社交,领英中国更不可能和提供海量工作机会的51job、智联、猎聘、Boss直聘等厂商真正PK,后者都是在当年的招聘大战中搏斗过来的厂商,以更低的成本提供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