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v6|从互联网“后来者”到“引领者”:这场IPv6大会上,我读懂了中国式创新( 二 )


IPv6可以发放无限多IP地址 , 这意味着所有设备都可以拥有单独地址 , 端对端解析不仅会带来更快的响应 , 还能够实现端到端的指令控制 , 进行端到端加密 (E2EE) , 让中间人攻击更加困难 , 极大地增强网络的安全性 。
3.平衡性强 。
大家都知道 , 中国是互联网的后来者 , 此前 , 底层互联网协议比如IPv4的根服务器 , 没有一台在中国 , 而一旦DNS服务被切断 , 意味着网络会集体中断 。 当然 , 并不是每次访问都要经过根服务器 , 但没有始终意味着隐患的存在 。
而借着升级IPv6的契机 , 能调整不均衡的互联网资源管理和分配格局 , 比如2017年“雪人计划”中 , 就在中国部署了4台IPv6 根服务器 , 形成了新的网络格局 。
5G、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等新技术革命 , 都离不开网络技术的支撑 。
从这个角度看 , 普通人的数字生活、千行百业的数字化升级 , 必须搭乘上IPv6这条宽阔的“新线路” 。
数字化“新线路” , 究竟该怎么修?
“新线路”虽好 , 建成却不易 。 在2021中国IPv6创新发展大会上 , 我得知了一个好消息和一个新问题:
欣喜的是 , 从2017年中办、国办印发了推进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V6规模部署行动计划以来 , 中国的IPv6发展可谓是一骑绝尘 。 目前 , 我国IPv6网络基础设施规模已经全球领先 , 移动网络IPv6流量从无到有 , 已经申请的IPv6地址资源位居全球第一 。
但现在还不是骄傲的时候 , 发展过程中新的问题也出现了 。 大会上发布的中国IPv6发展状况白皮书 , 显示中国IPv6网络的质量、流量和应用方面 , 还存在一些差异和问题 。 举个例子 , 目前局域网上IPV6流量只占到了总比的5% , 骨干网上 IPv4 和IPv6的比例基本相当 , 切换过程还需要一段时间 。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 主要有三个挑战:
一是效益 。 因为IPv4 和 IPv6设备无法直接相互通信 , 所以需要建立IPv6 专用站点 , 对于网络运营商、局域网企业来说 , 改造现有网络这是一件短期内回报不明显的事情 , 而且 IPv4还将与 IPv6共存一段时间 , 也会增加运维难度和成本 。

二是技术 。 作为下一代互联网 , IPv6体系结构创新也存在不少技术挑战 , 比如说产业互联网要求高度可靠、稳定的网络 , 需要确定性体验保障 , 解决IPv6抖动比较大丢包的问题;另外 , IPv6设备激增 , 会带来大量的新代码和未知漏洞 , 增加网络的隐性安全风险 , 确定性传输也需要技术创新 。 如果不掌握核心技术 , 很难在IPv6时代掌握标准话语权 。
三是生态 。 一条“新线路”怎样才能让各方协同投入、快速运转起来呢 , 除了政府、运营商、科技公司等的努力之外 , 最关键的是大量“乘客”的加入 , 让IPv6被广泛应用 , 从而产生规模流量、带来商业回报 。 海外起步较早 , 2012年的世界IPv6启动纪念日上 , 谷歌、Facebook、雅虎等知名网站都正式开始永久性支持IPv6访问 , 中国目前TOP50商业网站/移动应用中支持IPv6的还不多 , 运营商迁移动力不足 , 又进一步延缓了应用创新的脚步 。
只有“产学研用”生态积极协同 , 才能加速IPv6的繁荣 , 让这条“新线路”早日叫好又叫座 。
格局打开 , IPv6创新与数字中国的碰撞
客观来看 , 中国IPv6取得的成绩已经足够瞩目 , 要知道2019年的时候 , 中国IPv6部署率还只有10.80% , 排名世界第44位 , 比印度都低(APNIC统计数据) , 而仅用了两年时间 , 我们的IPv6网络活跃用户已经达到5.5亿 , IPv6地址激活数量排名全球第一 。
与这种趋势相伴的 , 是如火如荼的产业数字化建设 。 数字中国给IPv6带来了广阔的创新空间 , 比如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