螃蟹|社交硬通货、千亿大市场,为何就找不出下一个“阳澄湖”?( 三 )


董延认为,相较于所谓的原产地包装,不如不搞虚的,只做同样高品质的太湖大闸蟹。因为从源头上来说,太湖大闸蟹和阳澄湖大闸蟹就生长在同一个水域。
再加上如今小批量的活蟹运输能走顺丰渠道、大批量送货也可以联系专线生鲜物流,总体来说门槛已不算太高,像董延这样的“行业小白”也愿意先帮客户做大闸蟹代购试一试水。
大闸蟹为何走不出“阳澄湖”?“假阳澄湖大闸蟹”背后的种种乱象,某种程度上是给了新进赛道的中小玩家,一个突破大平台对头部大闸蟹资源以及消费市场封锁的机会。
根据苏州阳澄湖大闸蟹行业协会的数据,每年在阳澄湖自然生长的大闸蟹,加上周边标准化养殖的湖蟹,加起来也就1万吨左右,其中湖蟹产量为1500吨。而国内每年的大闸蟹产量,约为85万吨。
另一份来自新京报的报告则显示,2020年中国大闸蟹产量达102万吨。以此计算,囊括塘蟹和湖蟹在内阳澄湖大闸蟹产量占全国大闸蟹产量仅1.1%;而若是只计算正宗的湖蟹,仅占大闸蟹产量的0.2%。
正品率如此之低的阳澄湖大闸蟹,根本满足不了增至千亿且还在持续扩大的大闸蟹消费市场。而这一过程中,消费者却变相体验到了多种“披皮蟹”的魅力。太湖、固城湖、洪泽湖等优质产区的大闸蟹,靠品质圈了不少粉。
虽然在扩大品牌知名度方面,有案例证明其他产区正做出行动,如有电商平台就联合沪苏浙皖一市三省启动长三角“大闸蟹云拼节”,将阳澄湖、太湖、洪泽湖、高邮湖的大闸蟹全搬到了线上。
但不可否认,阳澄湖仍是大闸蟹第一品牌,“这个地域牌子太响亮了,其他大闸蟹目前没法突破它。”按照董延的说法,太湖七都、庙港这一带都还没有树立起与其大闸蟹品质相对应的品牌意识。
螃蟹|社交硬通货、千亿大市场,为何就找不出下一个“阳澄湖”?
文章插图
阳澄湖大闸蟹标牌
这也符合相关专家对国内蟹行业存在三个痛点的判断:一是河蟹商品销售没有统一的规格标准,网上销售有标大发小现象,损害消费者利益,易引发纠纷;二是河蟹商品内在品质没有相对统一的标准,销售上不能按级定价,易发生低价恶性竞争,部分销售品牌低价发售低劣商品,不利于网上消费的良性发展;三是部分优质产品由于没有相应等级标准,无法在网上做到优质优价,网络销售量小,不能充分发挥网络销售优势。
在主流审美仍只归于“阳澄湖大闸蟹”的情况下,不论是对不断被冒牌蟹伤害的消费者,还是对投诉量日益增多的“阳澄湖”本身,亦或是对其他产区正筹谋着打响名气的大闸蟹品牌而言,都毫无益处。
更重要的是,目前还缺乏一个强有力的行业规范,来约束冒牌蟹、缺斤少两等行业乱象。如果有一个整体的行业规范,从是否出现残肢断臂、蟹黄含量的多少、肌肉的饱满程度、是否有蟹油等角度出发,成为商家和消费者的通用选蟹标准,有理由相信,将更有助于辨别出好蟹,助推优质的蟹品牌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