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抱紧元宇宙大腿?AR/VR:我们走的是独立行情( 二 )


这一轮AR/VR风口 , 其实是一场“文艺复兴” 。
2012年-2016年 , AR/VR概念大爆发 , 全球企业蜂拥而至 。 2013 年 , Facebook 以 20 亿美元收购 Oculus并推出 VR 头盔更点燃了市场热情 。 Sony、三星、HTC、谷歌、微软等巨头为首 , AR/VR一片欣欣向荣 。 可惜Facebook至今大有建树 , 但不是每家企业都能成为Oculus 。
2016年-2019年 , AR/VR行业失宠 , 资本寒冬来临 , 软硬件和网络基础建设不完善的缺点迟迟无法解决 , 直到2019年后5G的一点火花带来了新时代的炽热 。
2019年至今 , VR/AR 作为 5G 核心的商业场景重新被认识及重视 , 2020年的投融资水平已回到2016年高点 。 而国内外差异正在于国外复苏的基础更好 , 国内在一定程度上没有在早期建立完整的产业基础 , 不得不从初创企业开始 。
幸好 , 国内的VR/AR 走出了自己的节奏 。
今年3月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发布 , 其中第五篇“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列举了数字经济重点产业 , 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产业赫然在列 , 甚至还给出了具体的产业方向 , 某种程度上 , AR/VR玩家能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财富密码” 。

IDC的数据表明 , 2020年中国市场在AR/VR相关产品和服务的支出总量占据了全球约55%的份额 , 而且自2021年起 , 中国未来五年AR/VR市场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将高达77.2% 。 易观分析也将2020-2025年划分为高速发展期 。

另一点在于行业风向的改变 。 IDC中国终端系统研究部分析师赵思泉表示 , 国内VR头显厂商竞争格局今年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在关注以教育培训为典型场景的商用市场 。 今年开始 , 低价一体机产品让众多厂商已经将战略重点转向消费市场 。 有消费 , 就有市场 , 商业的循环就能形成 , 这给了企业和资本信心 。 Nreal创始人徐驰也认为 , 因为贴近产业链和用户 , 中国公司的迭代速度要比美国同行快得多 , 有机会在AR某些方向上领先美国 , 在 AR 这个赛道上 , 中国公司可以做 Player 而不是看客 。
当然 , AR/VR在今年离不开元宇宙这个爆款词 , 作为新技术中最有希望快速落地并且压低成本走进千家万户的产品 , VR/AR 的消费属性让它们成为元宇宙大门最重要的钥匙之一 , 而不是区块链或者大数据 。
那么 , 谈到应用时 , AR/VR未来的路会怎么走?融资来的钱又该怎么花?
能应用的AR/VR才有未来
已经被行业证明的事实是 , AR/VR的消费端硬件+软件是商业化最简单的路径 。 它在游戏、会议等方面存在硬需求 , 通过产业链升级 , 最终的成本也能控制 , 甚至还可以发展出AR眼镜这种便携产品 , 有望成为和手机不相上下的智能硬件 。
DigiTimes报道 , 苹果首款AR眼镜已经完成第二阶段的原型机 , 专注于商用领域 , 售价2000美元以上 , 并有望在2022年2季度量产并在下半年上市销售 。 第二款消费级产品目前仍未确定设计方案 , 预计2023年发布 。 徐驰也认为 , “手机依然会存在 , 但是 2030 年 , 会有 10 亿台 AR 眼镜戴在消费者头上 。 ”
头显则是消费级硬件的另一支主力军 , 它已经相对成熟 。 Pico Neo 3和HTC Vive Focus 3两款一体机产品均搭载了高通专门针对XR产品设计的骁龙XR2处理器 , HTC的PCVR新品Vive Pro 2甚至实现了5K分辨率、120HZ高刷新率 。 目前的问题依然是低端产品体验不足 , 高端产品价格和技术一样“高端” , 这一点已经在进一步随供应链优化 。 Quest 2的299美元售价开了个好头 。 7月9日 , 法国VR初创公司Lynx宣布将大幅降低即将推出的R1 MR头显价格至几百美元;Pico Neo 3硬件和Oculus quest 2水平相似2499元较上一代产品价格下降近45%;市面上最低价的6DOF VR一体机价格已经跌破200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