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同一模型完成多场景任务 人工智能大模型或加速技术落地( 二 )


通用智能应用前景广阔
类比人的教育培养 , 大模型所完成的培训就如同基础性、通识性的大学本科培养 , “学成”后的大模型具备处理一般事物的能力 。 如果要完成更专业、更高级的任务 , 大模型还需要“研究生”阶段的专业培养 。
黄铁军进一步指出:“AI大模型通常是在大规模无标注数据上进行训练 , 学习数据中蕴含的特征、结构和知识 。 ”
在这一趋势下 , 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2021年3月发布悟道1.0 , 是中国首个人工智能大模型 , 取得多项国际领先的AI技术突破;2021年6月发布的悟道2.0 , 参数规模达到1.75万亿 , 是OpenAI的GPT—3模型的10倍 , 一跃成为世界最大模型 。
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学术副院长、清华大学教授唐杰表示 , 大模型可以包含更多数据 , 表示更多信息 , 模型往超大规模发展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
“超大规模预训练模型的出现 , 很可能改变信息产业格局 , 即基于数据的互联网时代、基于算力的云计算时代之后 , 接下来可能将进入基于大模型的AI时代 。 ”唐杰认为 。
据介绍 , 超大规模智能模型的通用智能能力在医疗、金融、新闻传播等行业应用前景广阔 。 例如 , 在医疗健康领域 , 大模型在医疗数据格式化、病历自动解读与分析、自动问诊系统等方面都可以发挥巨大效用 。 在金融、法律、财务、人力资源、零售等传统行业领域 , 大模型能提供高性能的智能信息解析和提取、智能数据整合、自动机器翻译、辅助决策等功能 , 提升业务流程效率和水平 。 在新闻传播领域 , 基于模型可实现智能新闻线索收集、机器写作、辅助编辑、虚拟主播等应用 。 目前 , 智源悟道大模型 , 也在为北京冬奥会提供新场景下的人工智能服务应用;并正在通过大模型开启手机AI语音技术新路径 , 赋能智能终端新一轮AI体验革新 。
同质化和涌现特性带来机遇与挑战
最近 , 斯坦福大学数十位研究者联名发表《基础模型的机遇和风险》综述文章 , 认为大模型的特点之一是“同质化” , 好处在于大模型的任何一点改进就可以迅速覆盖整个AI社区 。 但同时 , 它也带来一些隐患 , 大模型的缺陷会被所有下游模型所继承 。 特点之二是海量数据训练出的基础模型具有“涌现”特性 , 也就是产生未曾预先设想的新能力 , 这种特性有望让AI具备处理语言、视觉、机器人、推理、人际互动等各类相关任务的能力 。 因此这类模型将赋能各行各业 , 加快行业的智能化转型 , 在法律、医疗、教育等领域都会带来具有社会价值的影响 。
但同时 , 如何应对大模型下游的传播问题 , 进一步提高信息的精准性与适用性 , 以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激活各行各业?
【人工智能|同一模型完成多场景任务 人工智能大模型或加速技术落地】黄铁军回答道:“这是学界现在所面临的共同难题 , 未来应该从几个方面来减轻甚至消除这类影响:首先就是要关注训练数据的质量 , 目前一些模型具有的偏见其实都是由训练数据本身所引发的 , 因此我们要在数据源头上做好保障 , 既要量大 , 也要质高 。 第二 , 要加强对算法本身及模型内部运作机制的研究 , 目前深度学习算法的可解释性等理论还在探讨阶段 , 对大模型的理论分析和缺陷查找能力提出了更大挑战 , 这就需要加强基础研究 , 以支撑大模型在那些可靠性要求更高行业中的应用 。 此外 , 模型的训练过程中 , 要加入多模态的数据 , 比如文本、图片、视频等类型的输入 , 通过多模态信息内在的多重关联性降低大模型‘偏执’的概率 。 我们常说人要‘行万里路 , 读万卷书’ , 大模型也一样 , 会随着算法的改进和‘阅历’的增加越来越智能 。 ”采访人员 华 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