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人|江苏:专精特新“小巨人”为何批量诞生( 二 )


创新 , 抢占技术和市场制高点
在现行国内外形势下 , 传统制造业的利润一般在10%左右 , 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净利润率则达20%左右 , 甚至更高 。 这要归功于“小巨人”们专注于自身特色和优势 , 不断加强研发和创新 , 站上了技术和市场的制高点 。
一直以来 , 微创领域医疗器材是进口产品的天下 。 采访人员来到位于江阴高新区的风和医疗器材有限公司 , 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张兴华告诉采访人员 , 风和医疗专注微创外科器械的研制 , 涉及吻合器、穿刺器、圈套器、机器人等多个领域 。
“我们靠‘专注主业’ , 10年来持续不断投入研发 , 得以入选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 ”张兴华说 , 企业每年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达10% , 为了研发“智能压榨全电动腔镜吻合器” , 专门成立了由20多人组成的项目攻关小组 , 历时五年研发成功 。
“智能压榨全电动腔镜吻合器”于2020年12月底上市 , 这是全球第一款全自动腔镜吻合器 , 风和医疗拥有全部自主知识产权 , 从而也拥有了定价权 , 销售价达每台5000元人民币 。 今年1月至6月 , 该产品已实现7000多万元销售额 。 公司今年销售额将突破2.5亿元 , 2020年的净利润是21% , 预计今年会更高 。
坚持自主研发 , 参与协同创新 , 成为越来越多江苏专精特新企业的共识 。 去年 , 江苏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的研发投入总额为38.5亿元 , 占营业收入的6.2% 。
“我们生产出来的钛纳米高分子合金涂料 , 获得15项国家专利 , 填补了国内空白 , 被广泛应用于油井管外层 。 ”在江苏金陵特种涂料有限公司 , 研究所所长张驰介绍 。
创新 , 是企业的生命线 , 对专精特新企业来说更是如此 。 长江学者、北京科技大学教授乔利杰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教授、博导李伟华……在“金陵特涂”研发中心有一张专家榜 , 记录了企业近年来引进或合作的高端人才 。
“创新应是全方位的 。 不仅要创新生产技术 , 还要实现体制机制创新 。 为此 , 我们尝试成立研究所 , 实行市场化运作 , 成为吸附人才的‘磁石’ 。 ”公司总经理卞直兵说 。 与南京大学合作建立博士后工作站 , 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蹇锡高教授成立院士工作站……企业每年都有4、5个新产品被认定为国家、省级高新技术产品 。
细看江苏入选企业榜单 , 不难发现 , 不少企业正是凭借关键技术成为行业“常青树” 。 万新光学眼镜默默耕耘48年 , 将一枚小小眼镜片做到极致 。 公司负责人介绍 , 为补上材料方面的短板 , 企业重金聘请工程师持续研发近10年 , 在树脂镜片领域、光固涂层工艺研发、光致变色材料研发等领域实现了技术突破 。 目前 , 公司产品销往全球40个国家和地区 , 即便去年受疫情影响 , 年销售额仍取得两位数增长 , 达11.2亿元 。
布局 , 持续激发企业内生动力
江苏省工信厅数据显示 , 从产业集聚看 , 江苏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 , 属于装备制造业和以医药、电子为代表的消费型新兴产业的占比达65.7% 。
对于区域经济而言 , 如何筑起更多“地标性”产业集群十分关键 。 8月21日 , 在南京大学长江产经智库主办的“产业链供应链专项行动:如何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主题论坛上 , 江苏省工信厅二级巡视员周毅彪介绍 , 江苏省培育认定的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共有1374家 , 通过省重点产业集群 , 特别是产业链为主体进行分类认定 , 市、县层面也认定了很多的专精特新企业 , 形成了国家、省、市、县梯度培养的有序格局 。
江苏历来重视产业链强链补链工作 。 2018年 , 江苏在全国率先出台《加快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政策意见》 , 随后出台了“百企领航”三年行动计划和“千企升级”三年行动计划 , 这两个计划主要瞄准的就是专精特新“小巨人”和产业链的链主企业 。 去年 , 江苏又提出了实施“产业强链”三年行动计划 , 提出要打造“531”产业链 , “十四五”期间全省围绕50个重点产业链 , 聚焦培育30个优势产业链 , 打造10个以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卓越产业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