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微咨询:第三代半导体发展驶向快车道-SiC发展得衬底者得天下( 二 )


集微咨询:第三代半导体发展驶向快车道-SiC发展得衬底者得天下
文章图片
图:2020年我国第三代半导体企业分布地图数据来源:CASAResearch
集微咨询(JWinsights)统计 , 近两年 , 从产业链看 , 国内签约落地的SiC产业相关项目主要是衬底项目 , 占比44% , 主要建设的是6英寸衬底产线 。 其中 , 规划建设的8英寸产线相对比4英寸产线建设数量少 。 以下是集微咨询(JWinsights)整理的部分国内SiC晶圆厂最新动态 。
集微咨询:第三代半导体发展驶向快车道-SiC发展得衬底者得天下
文章图片
得衬底得天下
在多个产业链环节中 , 第三代半导体发展关键为SiC衬底 。 SiC电力电子器件与GaN-on-SiC射频器件是成长性较高的两项产品 , 年复合成长率分别达27%及26% , 都需要采用SiC衬底 。 此外 , SiC电力电器器件的成本架构中 , 也是以衬底价值占比最大 , 高达50% 。 其余外延片占25% , 制造占20% , 后段封测占5% 。
据了解 , SiC衬底成本高 , 当前是Si的4-5倍 , 预计未来3-4年价格会逐渐降为Si的2倍 。 而SiC衬底成本居高的原因主要是制备难度大 , 与硅相比 , SiC更难处理 。
SiC衬底与传统的硅晶锭有很大不同 , 从设备、工艺、处理到切割的一切都需要进行开发 , 以处理SiC 。 整个SiC产业链最大的瓶颈在自行长晶 , SiC长晶效率又比Si慢100至200倍 , Si长晶约3天即可制造高度200cm晶棒 , SiC要7天才能长出2至5cm的晶球 。 此外 , SiC硬且脆 , 切割、研磨抛光难度高 , 会有很多报废物;目前一二代半导体大厂从长晶切片到后段制程也多为一条龙作业 。 集微咨询(JWinsights)了解到 , 第三代半导体具备经验丰富的后段加工制程 , 但遇到的难题在于无法长晶 , 只能向有办法自行长晶的厂商去购买或是合作 , 借由采购回去的长晶做切片跟加工 。
SiC衬底主要玩家目前依旧是Cree、II-VI、ROHM , 而英飞凌、意法半导体(ST)都是以采购Cree衬底为主;再者据了解Cree是垂直整合供应商 , 不太会出售质量最上层的Wafer , 也是业内皆知 。 当前 , 国内厂商同样面临着长晶技术的挑战 , 但要突破国外厂商独领风头的寡占地位 , 或当下的贸易壁垒限制 , 国内似乎只有提升良率这一条突围之路 。
同时 , SiC衬底设备的自研自制比重较大 , 也是衬底技术长期荣登SiC领导厂商寡占市场的主因 。 当前 , SiC市场由美日IDM厂商寡占 , 主要原因就是掌握衬底材料 , 且其长晶炉皆为自研自制 。
当前 , 国内SiC商业化衬底以4英寸为主 , 逐步向6英寸过渡 , 但国内SiC衬底单晶质量与国外差距明显 , 存在单晶性能一致性差、成品率低、成本高等问题 。 第三代半导体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布报告指出 , 国内高性能衬底自给率仍然较低 , 占全球的市场份额不到5% 。 反观国外巨头Cree , 预计2022年量产8英寸 , 带来的经济规模的效应会远远超越4或6英寸市场;除此之外 , 中国台湾地区、日本研发团队积极开发独家专利技术 , 同步在大陆市场布局 , 有计划性地掌握建立本土供应链的机会 , 这些都是大陆厂商需要面对的发展瓶颈 。
可以预期 , 未来 , 在降低成本和市场需求等多重因素影响下 , SiC衬底尺寸将持续扩大 。 而我国将推进6英寸衬底规模化量产 , 突破8英寸衬底关键技术 , 降低成本 , 提高自给率 。
集微咨询:第三代半导体发展驶向快车道-SiC发展得衬底者得天下】集微咨询(JWinsights)认为 , 随着国内外SiC产业链日趋成熟 , 成本也在持续下降 , 产业链爆发的拐点临近 。 我国在市场和应用领域有战略优势 , 已经形成完善的产业链条 , 有机会实现核心技术突破和产业战略引领 , 重塑全球半导体产业格局 。 (校对/holly)